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虽然将整个曹氏宗亲瓦解,但朝中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大臣抵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除掉。这点也和当年曹操的举动并无两样,事后魏国大臣王凌准备起兵对抗司马懿,结果消息走漏风声,被司马懿提前一步。论权术王凌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假意饶恕王凌,实则是想让他放松警惕。这次讲述的成语“折简相召”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凌传》注引《魏略》,时间是在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司马懿和王凌。原文如下:
太傅使人解其缚。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余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使人送来西。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太傅司马懿派人前去为王凌松绑。王凌认为既然已经得到了赦免,加上认为自己与司马懿是昔日的朋友,便不再怀疑,于是单独乘坐小船去迎接司马懿。司马懿却下令王凌所乘小船停在淮水之中,自己距离小船十余丈远,与王凌相见。
直到此时,王凌才发觉司马懿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于是对司马懿说道:“您一直以竹简作书给我写信,我怎么敢不来呢?为何您却带着军队一同前来?”司马懿回答道:“我认为你一定不会轻易就范,所以特意采用了这种方式。”王凌说道:“您这么做有负于我。”司马懿回答:“我的确辜负了你,但没有辜负国家。”此后,司马懿派人押送王凌西行。王凌自知罪孽深重,为了试探司马懿的用意,向其索要钉棺材所用的钉子,司马懿便派人将钉子送来。等王凌被押到项城后,于夜间召集掾吏诀别。王凌说道:“我戎马一生,已年近八十,没想到却落得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然后自杀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王凌口中“卿直以折简召我”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折简相召”,意为以谦逊的态度进行召见。这也是由王凌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在此之前,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引发了依然忠于曹氏宗室的部分将领不满,当时镇守淮南一带的司空王凌趁机起兵对抗司马懿。不料就在王凌起兵前夕,司马懿得到消息,立即率军南下。王凌见势不妙,连忙上表请罪。
司马懿表面上赦免了王凌,但得到与王凌见面后,还是将其逮捕并押往京城。途中,王凌向司马懿索要一颗钉棺材的钉子。王凌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司马懿给了这根钉子,就意味着自己将难逃一死。司马懿的回应也很干脆,立即派人将钉子送了过来。王凌眼看走投无路,便在项城自尽而亡。
不过,王凌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据《晋书•宣帝纪》载,就在王凌死后数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从这个记载来看,司马懿虽然要了王凌的命,但王凌阴魂不散,最终又要了司马懿的命,真可谓是因果循环。
上一篇:单刀赴会典故出处介绍
下一篇:肝脑涂地典故出处介绍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