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他们保家卫国上阵杀敌,他们浴血奋战捍卫疆土,他们是真正的男子汉,也是万千国人心中真正的英雄。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的死就直接影响到明朝的命运,他就是袁崇焕。
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一件影响明朝命运的大事发生了——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因“谋叛”罪被皇帝处死了,他的家人均被流放。此事一出,天下哗然,人们对于崇祯帝杀袁崇焕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大都感叹国家将亡了。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英雄,他的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和岳飞被杀一样的冤案,人们每次提起袁崇焕的死都会说这是自毁长城的行为,令人惋惜。
实际上,袁崇焕军事方面的才能是被逼出来的。在国家危难之际,袁崇焕临危受命,被委以重任。
在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道长城,避开了袁崇焕的防区,直接进攻北京。知道了这件事的袁崇焕,立刻出征,他把能带的兵全带上了,看着架势,就没打算活着回去,后来他真没“活”回去。
看袁崇焕出兵了,崇祯很高兴,刚想夸两句,可接下来的事情,崇祯就不高兴了。整整五天,皇太极去哪儿,袁崇焕就去哪儿,皇太极在北京烧杀抢掠,袁崇焕全当没看见,不管崇祯如何督战,他就是不出兵。
看到这个结果,如果你是崇祯早就骂街了。其实袁崇焕也是有苦衷的。毕竟自己人少,对方人多,他只能寻找战机。
可崇祯不会这样想,天天尾随敌军,不打也不撤,任敌军在我的眼皮底下转悠,袁崇焕你到底想干啥?估计是皇太极在北京郊外玩够了,准备进北京参观参观。看见敌军就要进攻北京,袁崇焕慌了,他来不及向上请示,马上挥师进京。殊不知,袁崇焕的目的是好的,但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外臣未经允许,私自带兵进京,按大明法律,这就是要造反。
当然,这也不能怪袁崇焕,因为他当时没有时间去布防,也只能先保京城了。第二天,袁崇焕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展开大战,双反持战五个小时,皇太极终于不战而撤兵。
但是皇太极在撤兵时,故意仿效《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将被俘的太监杨某监于帐中,让他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城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故意将杨太监放跑。
杨太监逃回京城后,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地报告了崇祯。崇祯知道后大怒,立刻把袁崇焕打入牢中,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处死。
可怜的袁崇焕,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对于他的死,我们一般只怪罪于崇祯,说他疑心重,捕风捉影,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等等。其实袁崇焕的死,他自己要负一多半的责任。
袁崇焕死亡的真正原因,有三个:
不应该在领导面前夸下海口,却不能如期完成任务。
不应该拿着鸡毛当令箭,让上级难堪。
不知道揣摩领导的心思,没有和同事搞好关系。
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还有要和同事搞好关系,如果袁崇焕能和朝堂同事搞好关系,在审讯期间,同事为他说情,拿出证据,没准崇祯手下留情。
如果袁崇焕没有上述的三条缺点,就是皇太极用尽《三国演义》里的计策,也不会动他分毫吧。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