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不少人都知道汤若望,他是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一位传教士,但是他所做的也不仅仅是传教士这样简单,他其实可以说对当时中国甚至后来中国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到农历,很多人可能以为农历就是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计时方法,但其实明清时期制定农历,也是受到了汤若望的很大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
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是皇权的象征,列为朝廷的要政。历代王朝都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司天的天文机构,称为太史局、司天监、司天局、钦天监等,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专门知识的学者进行天文研究和历书编算。历法在中国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吉避凶。日、月食和各种异常天象的出现,常被看做是上天出示的警告。所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
明代,历法年久失修、故经常出现舛谬,修历迫在眉睫。1629年(崇祯二年)11月6日,历局成立,历局是个临时的研究改历的机构,其任务就是编纂一部《崇祯历书》,实际就是编纂一部西方的数理天文学知识集成。历局的成立意味着西方古典天文学系统传入中国,中西天文学交流沟通的开始。
历局在徐光启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1634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一百三十七卷。内容分“五目”、“六次”。
“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
“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
由汤若望编写和翻译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恒星交食方面,计有
1.《交食历指》四卷,
2.《交食历表》二卷。
3.《交食历指》三卷。
4.《交食诸表用法》二卷。
5.《交食蒙求》一卷。
6.《古今交食考》一卷。
7.《恒星出没表》二卷。
8.《交食表》四卷。
除上述书籍之外,经汤若望迻译编著的有关书籍还有:《测天约说》二卷、《测日略》二卷、《学历小辨》一卷、《浑天仪说》五卷、《日躔历指》一指、《日躔表》二卷、《黄赤正球》一卷、《月离历指》四卷、《月离表》四卷、《五纬历指》九卷、《五纬表说》一卷、《五纬表》十卷、《恒星历指》三卷、《恒星表》二卷、《恒星经纬图说》一卷、《交食》九卷、《八线表》二卷、《新法历引》一卷、《历法西传》二卷、《新法表异》二卷。此外还有《西洋测日历》、《新历晓惑》各一卷,以及《赤道南北两动星图》、《恒星屏障》等书与图。汤若望还分别为罗雅谷等人撰写的文学方面的著作做过校订,如《比例规解》、《测量全义》、《筹算》等书。 [2]
《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其特点有:(1)重视理论基础,法原部分约40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总体上采用了第谷体系;(2)引入本轮、均轮等整套小轮系统解释天统解释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计算须采用几何学;(3)引入地球概念和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4)引入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大大简化了计算手续,提供了准确的计算公式;(5)引入蒙气差的数值改正,区别了冬至点和日行最速点(即近地点)的不同;(6)引进了欧洲天文学中的一些度量制度,如分圆周为360度,分一日为96刻,采用60进位制等等;(7)引进了严格的黄道坐标系,采用从赤道起算的90纬度制和十二次系统的经度制;(8)在历日制度上,彻底采用定朔、定气注历,并以无定中气之月为闰月。
《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从此纳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共同轨道。尽管这部历书还有不完善之处,但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崇祯十四年末,他完成了《崇祯十五年》新历,并将其进呈皇上。
汤若望在此次修历过程中,还负责制造仪器,培养人才,给历局的具体工作人员上课,讲授历法知识,指导他们进行数据测算,使用仪器、绘制天文表格等。
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1638年底,曾亲赐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保天学”四个大字。
1644年,明亡清兴,其间还有短命的“大顺王朝”。汤若望处世不惊,留守北京、守护圣器圣物及天文仪器和历书刻板。清兵入主北京之时,汤若望冒死自荐。得以取得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
1644年7月,汤若望向清廷进呈了三件仪器:浑天星球一架,地平日晷一件,望远望镜一台。他还呈递了历书范本一册,有根有据地指出了旧历的七大谬误之处,并准确预测了8月1日的日食。汤若望所阐述的天学道理得到清廷的认可,朝廷决定采用汤依新编制的新历,定名为《时究历》,并在册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个字,颁行天下。并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开创了清朝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
1645年,汤若望下了很大功夫,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在修改中,他对原历书的理论部分几乎原封未动,而对表格部分做了重大删节,将原来的137卷压缩成70卷。另增补了《学历小辨》、《远镜说》、《新法历引》、《新法表异》、《历法西传》、《测食略》、《新历晓惑》、《黄赤正球》、《浑天仪说》、《筹算》、《几何要法》、《治历缘起》等十几种30卷。合成30种100卷,取名《两洋新法历书》,呈送朝廷刻印行,作为每年推算时宪历书的根据。新增补的内容都是新法历书中很重要的成分。
《新法表异》和《历法西传》二书,是他为沟通中西天文学,介绍西学所写的两本著作。前书叙述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概况,介绍中国历代历法不下70种,及同一种历法的不同版本。介绍了新历法的优点,比较了新旧历法42个不同之处,从各方面解释新法为什么比旧法先进的道理。《历法西传》2卷是汤若望1640年为介绍欧洲天文天文学界前辈而写。书中介绍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对伽利略的新发现介绍较多。
汤若望在传播西学上,的确如其本人所说“总想立于欧洲科学的高峰”,尽其所能,将欧洲的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1645年12月,他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以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由于汤若望制定的历书“考据精祥,理明数著”“创立新法,勤劳懋著”,1646年清廷加授他太常寺少卿衔,官阶为正四品。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