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襄公,很多人对他争论最大的事情,就是他与楚国之间的泓水之战了。宋襄公坚持等到楚兵过河列阵之后再出战,却被楚军打的大败,第二年就伤重身亡了。而对于宋襄公的这种举动,支持的人认为,春秋时期就是这种贵族精神影响着人们,各自打仗其实都和宋襄公一样,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但是反对的人认为,打仗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你是否有贵族精神,打仗要的结果自然就是胜利,是宋襄公固守那些老套愚蠢的所谓的仁义,才导致了失败和死亡。那么究竟宋襄公到底是愚蠢还是仁义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襄公当年的所作所为,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宋襄公这个人讲仁义,有“贵族精神”。他在和楚国打仗的时候,他的宰相同时也是他哥哥的目夷让他在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冲击。因为军事书上写有“半渡而击之”这样的话,但宋襄公不同意。当楚军渡过河以后,目夷又劝宋襄公,应该等楚军混乱的时候发动冲击,这样人数少战斗力有限的宋军才有机会。但是宋襄公依然不同意,要等到楚军摆好阵势以后才和楚军打。
最终结果是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了重伤,而且不久就去世了。
不过,就算如此,宋襄公也认为他没有错。打败后他说,一个仁德的君王,不能打受伤的敌人和年纪大的老人。所以,怎么可能在别人没有摆好阵的时候,就上前打击呢!
对于宋襄公讲的这个仁德,有人认为是宋襄公坚持理想,坚持信念,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不过伟人却认为,宋襄公这仁义,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
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宋襄公的这种仁义呢?
我认为,宋襄公其实并不是什么仁义,宋襄公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私和霸道。有两点可以证明。
宋襄公在当国君之前,他有过一次让国的行动。本来他是宋桓公的嫡子,按照那时候的规矩,有嫡绝对不会立庶。但是他在这时候却主动提出,他要让位与庶兄目夷。说目夷贤明仁义,又是长兄,应该得国。
当宋桓公把这话告诉目夷以后,目夷坚决反对,并且为了避免宋襄公推让,主动逃到了别的国家。宋襄公不得已,才当了国君。
那么,宋襄公真的认为目夷贤明仁义,应该主持国政吗?并不是。实际上,宋襄公在当国君的时候,当时他想称霸诸侯,目夷反对他;他想和别国打仗,目夷反对他;和楚国作战的时候,他也不听目夷的劝告……这就奇怪了,既然宋襄公认为目夷贤明仁厚,就应该听目夷的劝说,就应该把国事交付给目夷裁决。但是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由此可见,他并没有真的认为目夷贤明仁德,不过当时做做样子而已。
我们看看齐桓公称霸与宋襄公称霸有什么区别。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人,虽然他称霸了,但是他对外宣传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就是说,自己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打击周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但是宋襄公的称霸,可就是真的称霸。他除了最初帮助齐国公子昭打回齐国,继承国君之位,这件事基本上还算是正义以外,他做的其它事情,就没有正义可言了。比如他召集诸侯会盟,他的实力太小,影响力有限,同时又没有什么会盟的纲领,因此大国当然不会来,于是他就对那些小国下手。他扣押滕宣公;又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边祭祀;接着他又因为曹国不听他的,攻打曹国。
宋襄公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树威,让自己霸道有威望,然后大家认可他是霸主。
中原并没有大国认为他是霸主,没人理睬宋襄公。南方的楚国一向不服中原国家,以前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把齐桓公没办法,只好认怂。但是宋襄公想称霸,楚国就有借口了,所以就打宋襄公。又没人帮助宋襄公,因此他就被楚国抓起来了。后来在鲁国的调解下,楚国才把宋襄公给放了。但放了以后,宋襄公并不引以为戒,继续称霸,所以就发生了宋楚之间的这一场“泓水之战”。最终宋襄公打败,自己也受伤去世。
由此可见,宋襄公所做的,就是一种赤裸裸地谋求自己利益的称霸行为,并没有什么“贵族精神”可言。
那么,宋襄公其实并不是真仁义,而是假仁义,他的行为是赤裸裸的称霸行为,为什么在泓水之战的时候,却要做出那些“仁义”的表现呢?
其实,这也是宋襄公“运作名气”的表现。就像当初他让位给目夷、送公子昭回国夺位,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名气”以外,他明白,对于他这样一个小国国君来说,要靠打仗称霸,明显是办不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运作名气”,而坚持“仁义”,就是运作“名气”的做法。有个“名气”,他才可能有号召力。就算被打败了,但是号召力依然在。
由此可见,“仁义”不过是宋襄公实现野心的一个工具而已。
下一篇:吕不韦经商有多厉害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