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谭嗣同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谭嗣同大无畏的精神,但是其实谭嗣同死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在京都做官的,那么很多人就比较好奇了,当时谭嗣同为什么没有救他的儿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清朝末期,统治华夏大地百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即将覆灭,摇摇欲坠之际总有进步人士想要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进步青年推崇以变法的形式让清朝能够重新焕发活力,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变法就意味着固化利益的宠信分配,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戊戌变法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守旧派,变法者们通过分析发现,虽然朝中不少大臣也抵制变法,但是有光绪皇帝的支持,大臣的意见就不足为惧。
变法真正最大的抵制者是慈禧太后,她是掌管清朝实权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放任慈禧在其中捣乱,那变法成功就无从谈起。同时,按照传统思想,是不允许女人掌管朝政的,慈禧的行为就是违背祖制,意图控制皇帝权力,这是另一个攻击慈禧的理由。
满腔热血的变法青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软禁慈禧,这一年是公元1898年。
在康有为的安排下,谭嗣同趁着夜色来到袁世凯的府邸,当谭嗣同提出请袁世凯协助软禁慈禧的计划时,袁世凯满口答应。谭嗣同将计划和盘托出,主要目的是让袁世凯能够抓住机会,从外地调兵进驻京城控制慈禧太后。
事实证明,袁世凯保持了他一贯的老奸巨猾,当谭嗣同满怀希望地离开后,袁世凯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慈禧太后。
慈禧得知消息震怒,立即派人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随后开始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员。在慈禧搜捕人员到来之前,康有为等人侥幸提前逃脱,而谭嗣同虽然已经提前得知抓捕的消息,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头颅鲜血唤醒民众支持变法。
谭嗣同在入狱时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名句,每每读来都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是革命者为民族不怕牺牲的气魄。
按照封建社会思想来看,谭嗣同等人的行为无疑是谋反罪,这在古代是罪不可赦的大罪,经常会涉及到家族。
谭嗣同的父亲名叫谭继洵,他是典型的因为儿子被后人熟知的人物。
谭继洵是在咸丰十年考中进士的,从此之后在官场上稳定上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京城做官。
公元1877年,经过谭钟麟向左宗棠推荐,谭继洵开始走出京城到地方担任职务,先是在甘肃担任按察使、布政使。公元1889年,谭继洵被提拔为湖北巡抚。
清朝时期,巡抚虽然在地位上比总督要低一个级别,但是并不是真正的上下级关系,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巡抚有点像是制衡总督的角色,因为如果总督有越轨之举,巡抚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举报的。
从全国所有的巡抚权力上来对比,湖北巡抚是比较特殊的,掌管着湖北一个省份的全部民政大权,这是巡抚的标配,而湖北巡抚还有一定的军事权力,并且有能够调动支配的专属军队。
谭继洵的这个职位已经可以说是封疆大吏,地位声名都是极为显赫的,权力也很大,那他为什么眼看儿子被处死却没有出手相救呢?
原因一:时间仓促,可能来不及营救。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在闻知消息后,立即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随后就是变法派遭到大肆搜捕,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落下帷幕,变法者仓皇躲藏。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抓获,与此同时,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也被抓进监牢。
9月28日,按照慈禧太后的命令,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英勇就义。谭嗣同牺牲的时候,他只有33岁,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火而牺牲。
从慈禧太后对维新派人士动手,到戊戌六君子被害死,期间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湖北担任巡抚,距离风暴爆发的京城路途遥远,就算是立即有信使快马来报,一来一回之间也会花费不少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判断,慈禧没有给谭继洵留下太多的思考反应时间,这也许是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营救行动无一成功。
在戊戌六君子被抓后,这件事惊动了大清朝的官场,营救行动就已经展开了。
戊戌六君子中有背景的并不是只有谭嗣同一人,比如林旭受到荣禄的赏识,而荣禄当时是慈禧身边的首席军机大臣,袁世凯当时就是通过他将消息传递给慈禧的。
在林旭被抓后,荣禄从始至终都没有为林旭求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慈禧对这些变法者的痛恨程度,立有大功的荣禄都不敢吭声。
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当时张之洞知道后还进行一番营救行动,但是周旋一圈之后发现没有任何结果,最终只能作罢。
从张之洞和荣禄的行动结果来看,已经明确地向谭继洵透露出“营救无果”的信号。
原因三:谭嗣同罪名极大,而谭继洵性格较软弱。
前文已经说到变法派的行为无异于谋反罪,而谭嗣同则是要罪加一等,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发动政变囚禁慈禧太后的计划中,是谭嗣同夜探袁世凯府邸,亲自说服他让其出兵帮助,因此谭嗣同的罪过要在谋反罪的基础上再加一等。
再来说说谭继洵的性格和为官之道,清朝时期的巡抚和总督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在权力上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因此如果遇到强势的人来做巡抚,必定会和总督有所争执和冲突,然而这事完全没有发生在谭继洵身上的可能性。
当时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而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是两江总督,谭继洵从来没有和张之洞闹矛盾,他崇尚的为官之道是不得罪人,因此一直都忌惮张之洞总督的权势。
谭继洵是传统的进士入仕,他的思想属于是保守类型的,是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张之洞的思想就相对更为开放,他提倡在两湖地区开展洋务运动、开办工厂、解放思想。
可以想象,在同一片管理区域里,张之洞的开放思想必定会对谭继洵的思想产生矛盾,但谭继洵从来没有因此发作过,他既没有表态支持张之洞,也没有公开反对。
谭继洵对谭嗣同的做法一直都很不赞同,因此很多人会说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是因为谭继洵对儿子有意见,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谭继洵不可能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放弃儿子,无论如何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实际上,更可能的是谭继洵经过痛苦的心理煎熬,因为谭嗣同的罪很严重,如果贸然向慈禧太后求情,很有可能会激怒慈禧,罪及家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舍小保大。
谭继洵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时以谋反罪殒命刑场的谭嗣同,在不久后就成为民族英雄,得到后世的永远敬仰。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