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权臣”,历史上的人物真是有不少,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扰乱秦国内政的赵高,为汉室奉献一生的诸葛亮,篡夺曹魏的司马氏,这些都是权臣。对于祸乱国政的权臣,有些帝王选择蓄力反击,夺回政权,虽然结果并非皆大欢喜,但是有些皇帝,却并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性格软弱,也可能是出于实力悬殊。那么,对于曹操,汉献帝又为什么没有办法扳倒他呢?
每个皇帝所面对的权臣及政治格局都不相同,斗争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有的操作结果是扳倒了一个权臣,来了另一个权臣,有的是一举消灭了权臣,自己成了真正的权力核心,有的也很失败。
比如说三国后期,三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臣,各国的皇帝也都试图通过政变来重新掌握皇权,但结局不尽相同。
曹魏这边,在高平陵之变后,就已经皇权旁落了,司马氏实际上成了曹魏真正的皇权拥有者。中书令李丰和皇帝的老丈人张缉合谋,想诛杀司马师,让夏侯玄辅政。结果事机不密,走漏了风声,司马师先得到了消息,就先杀了李丰,然后杀了张缉,并且一起杀了夏侯玄。
之后,司马师就废黜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曹髦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大臣来反抗,只好自己率领宫中的宦官和童仆,要亲征司马昭,结果是曹髦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当场刺死。等到司马昭再迎立曹奂的时候,司马氏已经完全控制了朝廷内外,曹奂已经没有任何反抗机会了。
东吴这边,孙权死后,孙亮为帝,尸骨未寒,几个辅政大臣就先斗起来了,诸葛恪杀了孙弘,独揽大权。东关之役后,诸葛恪在东吴大失人心,另一位辅政大臣孙峻趁机和孙亮合谋,将孙可骗进宫中,一举诛杀了诸葛恪。但结果并不是孙亮完全掌握皇权,而是孙峻成了新的权臣。
孙峻死后,孙峻的堂弟孙綝又接替孙峻成为权臣,孙亮和鲁班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合谋,想诛杀孙峻,同样被孙峻先下手为强,发兵包围皇宫,先杀了刘承等人,然后又废黜了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左将军张布、老将丁奉合谋,将孙綝诱入宫中杀死。
孙休之所以能够成功诛杀孙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孙綝实际上并未完全控制东吴宫廷内部,朝廷上也仍然有反对势力。所以,孙綝在迎立孙休之后,很快就发现孙休并不容易控制,就后悔了。为了避祸,他甚至想要出居武昌,而孙休也把孙峻的一万多人部曲全部给了他,让他带走。这就说明,孙綝在东吴朝廷上的实力并不足以完全压倒其他人。
孙休死后,孙休的宠臣张布和濮阳兴迎立乌程侯孙皓,但因为张布和濮阳兴没有来得及在朝廷进行政治布局,未能完全控制东吴朝廷和宫中,所以孙皓继位后,轻而易举就将张布和濮阳兴流放广州,又派人在路上追上并杀死了他们,才终于完成了皇权的集中。
汉献帝的情况和这些都不同。汉献帝是因为李傕郭汜争斗不休,关中已经待不下去了,只好在杨奉、韩暹的保护下,从关中逃到洛阳,结果还被李傕郭汜的追兵击败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投奔曹操,以求有个安身之所。所以,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昌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中了,很难有实质性的反抗。
即便如此,朝廷内外仍然有一些心存汉室的大臣企图发动政变,诛杀曹操。从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到伏皇后的父亲伏完趁曹操出征之机试图发动病变控制许昌,都是汉献帝的反抗举动。但毕竟这时候的曹操势力已经很大了,汉献帝并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军队势力,所以每次反抗实际上都变成了一次反对曹操的势力的暴露,结果只能是被杀。
等到曹操把内外仍然心存汉室的人都已经清除完毕,甚至连荀彧这种并不是完全忠于汉室,只是反对曹操取代汉朝的人,最终都被曹操逼死了。所以,到曹操临死前,汉献帝身边已经全都是只忠于曹氏的人了,曹丕继位后轻而易举的就进行了禅让程序,取代了汉朝的皇权。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