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的夜晚在最开始都是会关闭城门禁止出入的,人们的夜间生活也很少,这一点在很久之后才得到了改变。汉朝时期的西汉和东汉,分别有两个著名人物,都曾经因为时间问题,被拦在了城门外面,一个是飞将军李广,另一个是光武帝刘秀,但是两个人面对将自己拦下来的守卫表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古代夜间禁止入城,西汉李广、东汉刘秀都曾因此而被拒之门外。李广、刘秀在被拒绝入城后的不同反应,显示了二者的不同胸襟气度和境界。
西汉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性英雄人物,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
李广也是一位很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着、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卫青等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
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不显山不露水,喜好务农,其兄刘寅甚至因此嘲笑他,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心无大志的小人物,最终却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帝。
对比李广与刘秀的人生际遇,不免让人感叹“时势造英雄”的力量。不过,感叹之余,至简又想,时势造英雄固然不错,但天下苍生何其多,时势所造的“英雄”为何偏偏就只有那么几位呢?可见,能被时势选中,成为其所造的“英雄”们,又不完全只是运气好而已。下面我们就将举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一观点。
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李广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回到汉朝,西汉朝廷却认为李广领兵作战不利,损兵太多,还被敌人活捉,把他交由执法官处置。执法官原本判决:李广应该斩首处死。后来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在家闲居。
李广在家闲居数年,常与灌婴之孙灌强一起到山中打猎。有一天,李广带着一名随从出城与人饮酒,深夜,准备通过霸陵亭回城。霸陵尉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
这事发生后不久,匈奴人再度入侵西汉边疆,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汉武帝盛怒,把韩安国迁调右北平,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以抵御匈奴。李广赴任前,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请求汉武帝派霸陵尉随他一起赴任,但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
无独有偶,刘秀也曾遇到与李广类似的事——被城门守将拒绝于城门之外——但他的处理方式,却与李广截然不同,很值得玩味。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已经贵为皇帝的刘秀有一次外出打猎,直到夜里才准备从东城门返回。当时,把守上东门的守将是郅恽。郅恽是汝南人,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王莽篡汉后,郅恽因上书讥讽王莽而名动天下。言归正传,刘秀一行人来到上东门下,呼叫开门,郅恽拒绝开门。
刘秀无奈,只好命身边亲信随从透过门缝与郅恽见面,以证明身份。郅恽却说:“灯火太远,看不清是谁。”仍然不让刘秀一行人入城。刘秀只好返回,从东中门进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规劝刘秀说:“从前,周文王不敢沉溺于狩猎,全身心地为万民服务。可如今陛下远到山林中打猎,夜以继日,这对社稷和宗庙有什么好处呢?”
刘秀看到郅恽的奏章,立刻赏赐郅恽一百匹布,与此同时,又贬逐打开城门让其进城的东中门候当参封县尉。在古代,除非有特殊情况,夜间都禁止进出城门,这是规矩。霸陵尉拒绝李广进城,郅恽拒绝刘秀进城,都是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无可厚非。但李广在被霸陵尉禁止入城后,却怀恨在心,一旦有了机会,马上打击报复,把霸陵尉杀死在军中。
有人说,李广这么做,叫恩怨分明、快意恩仇。但至简以为,李广这么做,其实是睚眦必报,凶残至极——霸陵尉即便得罪了李广,也罪不至死。李广的胸襟气度,由此也可见一斑。司马迁说李广终身未得封爵,是因为受到了权贵的排挤,恐怕只是一面之词。而刘秀在被郅恽禁止入城后,不但没有记恨,反而赏赐了郅恽,这样的胸襟气度,显然不是李广所能比的。
郅恽运气好,遇到了贤明之君刘秀;霸陵尉运气不好,遇到了飞将军李广。如果霸陵尉在天有灵,他只怕会天天郁闷:皇帝都拦得,为何一个前将军就拦不得?!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