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一位在民间逐渐被神话的历史人物,古人也十分崇拜关羽,将其称为“关公”。其实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等于是享受了男主角的待遇,很多故事都把关羽当做核心描写,同时也凸显出了关羽的强大。很多人都知道关羽被崇为“武圣”,不过他这个名号是在清朝被赐予,当时还有另外几位候选人,为什么最后偏偏选中了关羽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个说明,赶快来看看吧。
“文圣”孔子、“武圣”关帝,好像很传统,其实没多久远。
孔夫子的“圣人”地位,是早有了的,但“文圣”之称,却是因着“武圣”的诞生而来的。而“武圣”头衔,则不过才始于清朝康熙年。
特别提一点:电影电视剧中看到香港警察、香港黑社会这些拜关公,不是拿关公当“武圣人”来拜的,拜的是关公的“义薄云天”。
民间“关帝是大煞神”的说法,倒是跟“武圣人”的身份有关。
(一)满清尚武的学术性体现
1644年,满清入关,正式取代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掌控了中国的统治权。
经数十年磨合,温顺的汉族,习惯了满族的统治;彪悍的满族,也在最高统治者的着力引导下,情愿不情愿地,趋同着人口是他们成千上万倍的汉族。
开明的康熙皇帝,从庙堂到江湖,从龙案到餐桌,引领、倡导满汉相和的理念,其中一个挺显眼的动作,就是“封武圣”。
汉人只有一个“圣人”——孔子。孔子是“文”的。
满清尚武,要在中华大地张扬这个精神,又想跟汉族趋同,于是有了“武圣”的提法。
这可以认为是尚武精神在儒家思想国度里的一种学术性的体现。
(二)三个候选人
顺着皇帝的提议,满汉文武大臣们,就“武圣”的人选,可是忙碌了一阵子。
经多方评议,据说还征集了些许民间意见,把古往今来以武成名的人物,差不多挨个儿筛了一遍,到剩下3个人的时候,不知是争执不下,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是再筛不下去了,就把3位候选的古人,一并呈到皇帝面前,分别是:春秋晚期的伍子胥、东汉末年的关羽、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岳飞。
入选理由分别如下——
伍子胥:有“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之谓的春秋时代(公元前八世纪前叶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是大鱼吃小鱼的“无义战”时期。唯一的“小鱼吃大鱼”案例,是末期的吴灭楚。虽然最终,小小吴国并没真正吞并硕大无朋的楚国,但的确,吴军占领了楚国郢都(“郢都”在当时楚国文化里就是“首都”的意思。“郢”并不确指某一地名,楚国的都城迁到哪儿,哪儿就叫做“郢”);而做成这一壮举的领军人物,便是伍子胥。从“直接战果”来看,伍子胥的确堪称以弱胜强的杰出帅才。
关羽:他从来不是“帅”,而是“将”。一部《三国演义》,把他捧上了天,成了义气、勇武的化身。“三国故事”中,除了常胜将军赵子龙,败绩最少的,就数他了——他只败过一次,就是最后一次。可就连最后的失败,也被神话到壮烈。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这俩桥段,更让他的高义、大勇,成了标杆。
岳飞:一介草民,心怀大志,从最小的军官做起,谋勇兼备、战无不胜,更是忠君爱国的千古典范。如果说,伍子胥、关云长,还能让人挑出毛病来,岳鹏举、岳武穆,在武人里,简直堪谓“完人”!
(三)排除法钦定
可是,到康熙皇帝那儿,第一个被“排除”的,就是“完人”岳武穆。
理由很简单——岳飞的一切功绩,都因“抗金”而得,而“金”可是咱满人的老祖宗!虽然,岳飞所抗的金,跟咱不同脉,可大面来说,还是对抗咱们的。封他做“武圣”,岂非暗示般鼓励汉人以武拒清?要不得!
这样,3 个人选,排除法后,就剩伍子胥和关羽2人了。
在康熙皇帝看来,关羽虽没挂过帅,也没有伍子胥那样骄人的战战绩,可却终生追随刘备,在走失的情况下,宁可背负骂名,也要保全刘备的妻妾,委身曹操,一旦有机会,就不畏艰险去寻;而在整个过程中,对刘备妻妾尊敬有加,秋毫无犯;最后,为守住其实并守不住的荆州,拼到死。实在是大忠大义!就连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义气的体现!
再看伍子胥,本身是楚国人,确实受了冤枉,天大委屈、如海深仇,可灾祸皆自昏君,与楚国百臣万民无干,却竟倚仗他国之力,大起刀兵,无度杀伐,致死伤无数,非圣人所为!胜利后掘开楚平王墓,挖出尸骸,鞭打数日以泄愤,更见气量狭小……
甭等着皇上往下说了,明摆着,伍子胥也被排除了。
那就剩下关羽了。
这么说来,关老爷这个排除法“剩下”的武圣人,当得真有几分侥幸。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