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是三国时期蜀汉十分重要的一位谋臣,诸葛亮都称廖立是“荆楚奇才”。刘备曾专门征召廖立为州从事,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当上长沙太守,可见其能力是得到刘备认可的。不过廖立有些心高气傲,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名气应该在诸葛亮之上,但实际情况却是廖立连李严都比不上,因此常常感到不被重用。此后廖立更是批评刘备,说他策略失误才导致荆州失守,关羽战死,而他最后的下场则是被贬为庶民。
在三国时代,虽说蜀汉集团算是最弱小的一国,但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前,蜀国内部还是有很多的人才的。夷陵之战过后,蜀国人才大批凋零;丞相诸葛亮做事谨慎,因而他在大权在握之后,总要亲力亲为。或许会有读者感到疑惑,难道蜀国真的没有什么人才了吗?
显然不是,蜀国当时还有一位被埋没的奇才,名叫廖立。平心而论,此人的谋略确实有一定亮眼之处,但一直没人推荐他;在怀才不遇之下,廖立只好发发牢骚。不曾想到,诸葛亮借口他诽谤先帝,将其罢免为民,彻底将他排挤出了蜀国朝堂。因而陈寿为廖立做传之时,也将他与刘封、彭羕等罪臣并列。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最初令诸葛亮都盛赞为奇才的人,为何会落得如此田地呢?
在刘备来到荆州之时,武陵人廖立便已经颇有才名了。或许是在这个时候,渴望人才的刘备,就已经结识廖立了。因而《三国志 廖立》传有记载:“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刘备对廖立还是比较重视的,他在入蜀以后,孙权派遣吕蒙进攻荆州江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廖立敌不过吴军,竟然弃城逃跑了。可即便如此,刘备也还是没有责备他:“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关于廖立的本事,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在诸葛亮的评价中,廖立却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当时坐镇荆州的,是诸葛亮和关羽两人。江东孙权派人与诸葛亮来交流感情,期间便问起了刘备麾下都有什么人才。诸葛亮是这么回答的:“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跟随刘备入蜀的庞统,他的军事才能大家都清楚;乃是刘备麾下堪比法正的战略型人才。论军事能力来说,此二人都是要远超诸葛亮的。但在诸葛亮的评价中,廖立的本事可以与庞统匹敌。
纵观廖立一生,他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因而后人无法判断为他的才学水平。另外,诸葛亮盛赞廖立的心思,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刘备很看重廖立,所以诸葛亮一旦贬低后者,那岂不是间接说刘备没有眼光?所以面对刘备喜欢的人才时,诸葛亮一般都是支持的。就比如法正做了蜀郡太守之后,因为个人恩怨公报私仇,诸葛亮也没有多管他。另一方面,诸葛亮未尝没有向自己的盟友“秀一秀肌肉”,好让孙权觉得蜀汉集团内部,当真是人才济济。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管廖立有没有才学,诸葛亮都不看好他。这也是造成廖立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自诩奇才,却不受重用,时间久了自然会发发牢骚。比如庞统做莱阳县令之时,便“在县不治,免官”,还是东吴鲁肃给刘备写信,随后诸葛亮见鲁肃都表态了,也开始随声附和,庞统这才得到刘备重用,一跃成为和诸葛亮并列的军师。无独有偶,蒋琬也曾怀才不遇,刘备见他喝酒误事,甚至还动了杀心;诸葛亮一看接班人有危险,便赶快进言,说蒋琬是“社稷之才”,这才保住了后者一命。
和庞统、蒋琬不同,诸葛亮对廖立的态度则是打压。“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有意无意的打压之下,廖立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才华,直到有一次,他开始“吐槽”起了刘备等人。
不妨来看一下廖立的这番评价,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不难发现,这的确是刘备战略决策上的一个失误。因为刘备在攻取益州后的第一时间,的确没有攻打汉中。正因如此,张鲁提前一步投降了曹操;而后者也被迅速派张郃、夏侯渊等人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人口,悉数转移到了内地。刘备打下汉中,其实损失很大。
其二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刘备令关羽独自镇守荆州,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关羽“刚而自矜”,且看不起士大夫,因而他不懂得和孙权交好,反而将江东豪杰尽数视为鼠辈。最终由于小人背叛,最终落得了败亡的结局。
其三是“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虽说诸葛亮后来将廖立贬为平民,流放边境,是借口廖立亵渎先帝。但在笔者看来,廖立因为说了实话,这才让诸葛亮排挤出了中枢。
不难发现,廖立评价的这几人,如向朗、文恭、郭攸之、王连等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人。但廖立说错了吗?从这几人的表现来看,他们确实没有多少才干。但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党羽,因而他们的职位也让廖立不屑。在此之前,廖立也曾发过不少的牢骚,但诸葛亮看在他是先帝宠臣的份上,并没有多做计较。
廖立此言一出,诸葛亮这才意识到,廖立原来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不久之后,诸葛亮便上奏弹劾廖立,给出的罪名则是“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如此一来,廖立便彻底被排挤出了朝廷,“于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
廖立最后一番评价,是尖锐而又中肯的。可惜他得罪的,是奉行“山头主义”的诸葛亮。从廖立的悲剧能看出,当时那个时代对于人才选用的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在“举贤用人”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唯亲是用”的狭义观念。即便是有贤相之称的诸葛亮,他也跳不出这个圈子。再联想到曹操的心腹将领,亦是同姓将领,可见当时看似繁盛社会之下的一种悲哀制度。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