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15日,基督教的长枪党民兵与巴勒斯坦的游击队在黎巴嫩发生军事冲突,这一次军事冲突造成近100人死亡。基督教的长枪党在这个穆斯林与基督教徒各占一半的国家里有着非常牢固的基础,黎巴嫩的市民在这方面同时也是分为了两派的。当时的长枪党反对巴勒斯坦从黎巴嫩的领土上进攻以色列,同时这次军事冲突也意味着黎巴嫩内战正式爆发。
黎巴嫩内战(1975年-1990年) 黎巴嫩是一个多教派国家。1943年独立前夕,人口约130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各教派即在此基础上达成分配国家领导职务与议会席位的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人士担任,军队参谋长则由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人士担任,在议会99个席位中,基督教派占53席。
此后数十年间,在马龙派和世俗派穆斯林统治下,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旅游、银行、过境贸易给其带来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黎巴嫩镑也成为和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坚挺的国际货币。
后来,伊斯兰教派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居全国多数。他们对基督教派继续掌握军政大权日益不满,迫切要求重新分配国家权力。而基督教派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不肯做出让步,两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此外,在黎巴嫩还有4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
1970年9月约旦当局镇压巴勒斯坦游击队的事件发生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主力1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并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因而黎巴嫩经常遭到以色列的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还支持伊斯兰教派的斗争。这些都引起基督教派统治当局的强烈不满。加之美国、以色列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经常插手黎巴嫩事务,从而增加了黎巴嫩局势的复杂性,促使全面内战的爆发。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长枪党(又译弗朗吉亚党,马龙派的政治组织)党员和数名平民。为了报复这一暴行,基督教长枪党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措施,在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分子)的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由此引发黎巴嫩长期、残酷的内战。
上一篇: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诞生
下一篇: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