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这个名字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他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主要的小说作品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等。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市,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之后就前往希腊与意大利来了一段毕业旅行。回到英国后作家的生涯便开始了。
1879年1月1日,福斯特生于英国伦敦。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加入了门徒社(The Apostle),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学者列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门徒社成员推崇哲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的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福斯特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开始形成。在此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 O. Meredith,Meredith后来成为小说《莫利斯》(Maurice,又译《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莱夫的原形。
福斯特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和希腊旅行,陶醉于那里的异族文化,更加深了他对英国僵硬的社会秩序的不满。190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描写一位英国贵妇与一位意大利平民结合后两家对此的不同感受。
1907年,福斯特发表了《最漫长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描写一位世家子弟与一位出身卑微的乡村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后者的帮助下挣脱了毫无感情维系的婚姻,最后为拯救乡村青年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1908年,福斯特发表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又译《窗外有蓝天》),描写一位英国贵族少女在意大利与一位年轻男子邂逅相遇,社会习俗的约束使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最后终于冲破樊篱,挣脱包办婚姻,走向自由。
1910年,发表《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又译《此情可问天》)。该小说描写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状况。
1913年,福斯特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住舍。之后马上动笔写《莫利斯》。小说大体上为三个人物,并以其中两个人的团圆告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斯特加入了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1917年他在亚历山大港认识了英俊的电车司机默罕默德·艾尔·阿多。他们之间的恋情持续了两年,福斯特称这场充足的爱情经历使他真正成为“一位成熟的人”。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了亚历山大港回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来往。三年后阿多得肺结核去世前,福斯特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对福斯特的打击很大。
1921年,福斯特第二次去印度,担任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书。当后者得知福斯特的性倾向时,还对他提供了特别照顾。这次旅行使福斯特再次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丑恶。这种反感促使他写出了《印度之行》,于1924年发表。
20世纪三十年代后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尤其对民权和自由特别关心。1928年官方禁止发行雷德克利夫·霍尔(Radclyffe Hall)的女同性恋小说《孤独之井》(The Well of Loneliness)时,福斯特与女同性恋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Wolf)带头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并在法庭上为霍尔声言。针对纳粹在欧洲大陆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国公民自由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呼吁大众不要盲目跟从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法西斯的扩张,不要轻信希特勒的诺言,不能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观其他民族受欺凌。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大不列颠举国陶醉于和平的幻觉中,这时福斯特写下了《我的信念》(What I Believe),喊出了“如果我要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两者之间作一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胆量背叛这样的国家”,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胆识。二战爆发后,福斯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BBC)上坚定地宣传人道与正义,对法西斯和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提醒人们要以防英国自身也可能成为独裁的政权。福斯特这时期的言论后来收录于《为民主的两个乾杯》(Two Cheers for Democracy)中。
1930年,福斯特结识了二十八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的情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罗伯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
上一篇:文天祥出生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