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也是非常重视发展武器装备的,1966年,我国终于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也是中国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那么你是否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有多少人为此努力付出奋斗,这样的一次试验成功,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呢?
1966年10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核弹头在制定目标上空精确实现核爆炸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成功,使中国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自此,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他担负起了庄严的使命。钱学森说:“我是要建议我们国家搞导弹,这是很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
钱学森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1956年4月,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由聂荣臻任主任。不久,在航委之下,成立了导弹研究院,负责导弹研制工作,钱学森任院长。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核导弹(nuclear missile),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核导弹主要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
核导弹具有多种发射方式,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飞机等平台上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发射方式则有固定发射井,车载,潜射,机载等。
原理
科学家发现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将这种核能释放,并首先用于军事目的,结果促成了核武器的出现;三种核弹的不同之处在于核能释放的方式不同和破坏杀伤的形式不同。核能的释放出现在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而这种转变可分为重核裂变和氢核聚变两种方式。
一般将核裂变武器称为第一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原子弹;将核聚变武器称为第二代核武器,实际上就是氢弹;将以调整和控制核爆炸能为特点的新一代核武器称为第三代核武器,主要包括增强某一破坏因素的核武器,如中子弹、冲击波弹、感生辐射弹、光辐射弹、电磁脉冲弹以及核定向能武器等。作为增强的辐射武器,中子弹是如今世界上唯一已实现生产和部署的一种第三代核武器。
用途
核武器主要是作为核战斗部装在战略导弹上,用以摧毁战略目标。在近程夜战、空战和防空中有的导弹也装有核战斗部,用以摧毁地面大面积战术目标,对付飞机群和拦截携核弹的轰炸机等。中子弹不仅可以作为核战斗部装在导弹上使用,而且能够制成炮弹由榴弹炮发射出去投入战斗。
中国核导弹
由被誉为“常规导弹第一旅”编成的东15乙常规导弹方队,鲜红色的弹头、乳白色的弹体、墨绿色的战车,构成了阅兵场上最亮丽、威严的“多彩战车”。“红色代表着盛典,乳白色象征着和平,绿色意味着友谊。”观礼的人群中,有人在自言自语地解读着。11时08分。首次亮相阅兵场的陆基巡航导弹方队开过来了:长剑昂首,直刺长空,一派威严。11时10分。东31甲核导弹方队亮相天安门。1999年10月1日,当3台巨型核导弹战车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华夏大地沸腾了!世界为之震惊!1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依靠科技进步,“巨无霸”已成长成为全面素质优良的“巨人”。
“在战略核武器建设上,我国走了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战略核导弹方队队长、二炮某旅旅长张光忠说,“与过去的同系列导弹相比,它反应更快,打得更远,机动性也更强了。”国防大学教授李伟认为,这些导弹射程、任务各不相同,能够全天候、全方位对多种类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李伟在谈到“射程衔接”时说,“我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1000公里以内的叫近程导弹,1000-3000公里的是中程导弹,3000公里-8000公里是远程导弹,8000公里以上就叫洲际导弹。我国第二炮兵的导弹没有射程的断档,能够达到全球覆盖。”
1984年,中国第一型战略导弹在阅兵中公开亮相。诞生于1966年的第二炮兵部队,是新中国为应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被迫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作为此次受阅地面方队中的最后一个方队,体型最大的核导弹方队,以无与伦比的威严阵势驶过天安门广场,正是中国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阐述了核导弹部队担负任务的具体内容:“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
上一篇: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出生
下一篇:中国青年作家蒋方舟出生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