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鲍勃·迪伦的父母是犹太人,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中长大。并且,他参加了犹太人夏令营。少年时期的鲍勃·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鲍勃·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专辑《BobDylan》。
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鲍勃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
1974年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隔年,发行专辑《欲望》。
1977年鲍勃与妻子萨拉正式离婚,同年鲍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鲍勃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
1978年,鲍勃发行了唱片《合法街区》。1979年,鲍勃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鲍勃发行的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均带有宗教意味。
2001年9月11日,鲍勃发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为《编年史》(也译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鲍勃自传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鲍勃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别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从4月12日,连续三晚,在香港献唱。这是现年70岁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
2015年2月6日,鲍勃迪伦在格莱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莱美音乐关怀年度人物这一奖项。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评)。
鲍勃·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评)。
鲍勃·迪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著名双语作家、文艺评论家 厉振羽评)。
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美国唱片工业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尼尔·波特评)。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郑钧评)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崔健评)
上一篇:哈萨克斯坦男歌手迪玛希出生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