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也就是俄罗斯现在的一个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被称为“列宁格勒”。二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如果没有二战的胜利,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将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二战当中,纳粹将列宁格勒包围了起来,但是并没有进行进攻这是为什么?为何对列宁格勒围而不攻呢?
9月4日,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紧,紧紧地从南部、西部和东部围住了这座城市,芬兰人则从北部沿着卡累利阿地峡南下。阿道夫-希特勒未命令他的士兵强攻该城市,他计划将城内军民全部饿死。当部队占领并沿诺夫哥罗德城沃尔霍夫河谷北进时,德军便有效地包围了列宁格勒。当德军到达施吕瑟尔堡时,他们切断了重要的铁路线,包括通向摩尔曼斯克的铁路。俄国人试图由拉多加湖及涅瓦河上乘船逃跑,但有些船被击沉。
在西部,德国人先赶到了普希金诺,他们从西、南方向进犯并占领了卢加。在战争的中段,德军遇到了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但是苏军缺乏新坦克,许多坦克是旧的,甚至依赖农用拖拉机。在南部前线,德军遇到了巨大困难。他们要克服在乌克兰遇到的反抗,敖德萨城依然在坚守。
纳粹为什么不攻击列宁格勒?
首先应该明白,要想夺取一个对交战双方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型要塞城市,攻方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必要条件:
1.战略上要给予重视,兵力要足够。一个大型城市不仅是该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各种基础工业聚集地,更是政治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大量人口的集中地。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加上广阔的外围郊区和筑垒,使其形成了有纵深有资源的坚固要塞。加上守军顽强的意志致使城市攻坚战变得极为残酷,境地不利的攻方在物资和兵力上的大量消耗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补给和增援,从而影响整个战场作战程序,因此就必然要求决策层在战役开始之前就应从战略高度对攻城战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2.彻底的合围。由于历史,文化和需求的种种原因,大型城市一般都坐落在依山傍海,跨湖跨河的特殊地理位置上,从而使攻方的合围行动在小范围内难以达成。当攻方向城市突击的过程中,由于地况的阻隔对城市没有进行彻底的合围,守城一方就可以通过这些山河湖海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支援,攻城战就会转变成一种不利于攻方的消耗战。因此在向城市突击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进行彻底的合围,不要因山河,湖海的阻隔而停止全面的合围行动。
3.尽量将敌人歼灭在坚城之外。如果在合围城市的过程中,使大量外围敌军退入城内,成为守卫坚城的有生力量,结果不仅会使攻城的难度增加,更将使守军的士气大增,决心更坚固。相反如果能够将大量敌军歼灭在坚城之外,那么攻城难度要容易的多。因此在大范围内对城市进行彻底的合围的同时,对内围进行穿插分割被围之敌的行动,仍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4.攻城战要依靠强大的火力和制空权。没有强大火力支援的攻城战,只能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持久战,这样的结局并不利于大兵团屯住外围求速战的攻方。而制空权的有无,不仅关系到突击,合围行动的成败,更是关系到能否完成在合围之后的长期围困中从空中切断敌人的最后补给线,侦察和轰炸城内的一切以打击敌军的士气的重要任务。
5.由于攻城战的难度大时间长,这就要求攻方在保持内线强大的优势的同时,在外线更应该具有挫败和歼灭敌解围兵团的能力,否则外围防线的突破必将造成围困失败,甚至是攻方全面的溃退。所以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应在战役的初期突击行动中,乘敌溃退之时,迅速夺占有利地形坚守拒敌,以给内线以充分的支持。
另外在攻城战的同时其他地域突击部队也应发动强大的攻势,迫使敌决策层无暇顾及该城的危情,从而给攻城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从心理上打击守城敌军,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和末日得到来,从而产生投降的心理!
而反观德军在列宁格勒战役中的表现,我们也不难看出:
1.战略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兵力也不足。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三角洲上,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沿岸最大海港,苏西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基础工业发达,不仅是苏联重要的坦克生产基地,波罗的海舰队基地,更是苏俄传统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支柱。
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德军攻克斯摩棱斯克之后,要向莫斯科推进以击败苏联,就必须保证其广阔的侧翼安全,而聚集在基辅和列宁格勒的苏军庞大军团,将严重威胁德军前进的侧翼。
另外从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队会合,就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仍在动摇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虽然早已看到这些的希特勒曾多次提出“南北分兵”: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三装甲集群北调,支援北方集团军群,以便迅速拿下列宁格勒,改变德军侵苏计划彻底失败的不利局面。
但由于受到国防军高层持不同见解将领的强烈抵制,最终北方集团军群得到的支援只有摩托化第39军和第8航空军。这样的兵力怎么可能攻下拥有庞大兵团坚守,坚固筑垒围绕的列宁格勒呢?而由于当时德国国防工业的严重失衡和苏联境内的交通不便,攻城战所需的后勤保障就更不要说了!
2.德军对列宁格勒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合围。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城时,错将拉多加湖当成了帮助其达成合围的一道天堑。殊不知正是这道天堑为被围苏军保留了与外部联系的唯一通道,从而使后勤补给,援兵不断涌入列宁格勒。事实上拉多加湖就像伏尔加河一样,是阻止德军合围行动的天堑,而远非是德军所想象的天然帮手。德军不仅在东南面没有将列宁格勒彻底合围,更是在西面也任由列城苏军通过芬兰湾与塔林,奥拉宁包姆被困的苏军互相支援,形成了对攻城德军侧翼和后方的严重威胁,分散了用于围攻列宁格勒的有限兵力。从而最终在列宁格勒城下形成了不利于德军的消耗战。
3.德军在战役前期的全面突击。虽然是分割了苏卢加战役集群,却在之后将突击方向变为平行推移,挤压列宁格勒外围的苏军退入该城,从而使列宁格勒的城防力量大增。而后在卢加战役集群基础上组建的苏42,55集团军,更是成了德军攻城行动的强大阻碍。
4.当曼斯坦因取得了克里米亚的辉煌胜利之后,率领其庞大的炮兵集团北上增援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时,其后备弹药却远远不足。没有了强大的炮火的支援,连伟大的曼斯坦因元帅都自称平庸之时,德军攻陷列宁格勒也只能成为梦境!德军航空兵在战役初期就没有对该方面的苏军形成绝对优势。在围困列宁格勒的过程中,更是没有完全夺取制空权,任由苏军飞机出入列宁格勒上空,从而也没能切断苏军的空中补给通道,增加了围困难度。
5.由于前期的突击中,德军没有夺取沃尔霍夫及其附近地区,从而在拉多加湖南岸没能占据有利地势,形成坚固的外围防线,以阻止苏军的解围行动。致使最终让苏军在此地突破德军防线与合围的苏军会合,彻底失去攻占列宁格勒的机会!可以说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外围防御是失败的。
虽然在后期的围困中,德军总试图向沃尔霍夫河东岸地区进行突击,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那是在列宁格勒得到充分增援之后变的坚不可摧后才发起的。从根本上说,就没有达到分散增援列宁格勒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迫使沃尔霍夫地区的苏军撤退的目的,反而变成了一种自杀式无谓消耗。
由于以上德军在战役过程中的种种失策,列宁格勒确实从最初就注定了它的不可攻破。
上一篇:微软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