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曾有十万辆以上的面的,虽然面的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但面的会给城市带来尾气污染。直到90年末末期,北京市决定报废不达标的面的,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1998年12月23日,北京数千辆整车“面的”在首钢被请进了化铁炉。作为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中的一项,尚在运营的1993年底前生产的1.8万辆“面的”将被整车报废。
据介绍,1辆新“面的”在时速40km/小时的尾气排放量是普通小客车的1.46倍,而1辆使用了5年的“面的”,其尾气排放量则是普通小客车的78倍。在北京140万辆机动车中,2万辆“面的”的尾气污染,竟占全北京尾气污染总量的15%有关方面称1999年国庆节前,“面的”将在北京街头消失。
“面的”最早出现在北京城,这种微型面包车一经出现,立刻以价格适中、方便快捷风靡京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私家车数辆的剧增,黄大发已很难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由于其价位低,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后慢慢被夏利取代。
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的,被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
黄色的面包出租车是北京市民出门代步的亲切工具。一块钱一公里,物美价廉,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小面”。1998年,为加强对“小面”的尾气排放治理力度,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以“砸面”回收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1999年,所有2.2万辆“面的”于10月1日前全部被淘汰,黄“面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当时代替“小面”的就是到现在还跑在北京街上的红色夏利。不过小夏利没空调的缺点也很快暴露出来,这时市场又引入了富康和捷达,北京出租车市场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大变脸。即使不是环保的需要,“小面”也注定是个暂时的过渡事物。“小面”十年,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留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中,作为一段温馨的回忆,也就此留在了北京普通市民的心中。
时至今日,夏利的使命也即将完成。对能在黑夜里熟练辨别“1块2”四车灯夏利的北京市民来说,此时的心情正好似当年告别“小面”一样。
上一篇:第一只人工授精的美洲狮出生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