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时弗兰德省有着一座叫做伊普雷的小城镇,在上个时期出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小镇曾经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三次大战的战场,交战双方在此地伤亡人数达到了50万众。而化学毒气的战场“首秀”更是让这座小镇在战争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1914年10月,"奔向大海"作战结束,德军占领安特卫普后,协约国军队退守到伊普雷一线,为占领沿海港口,德军制定了攻占伊普雷突出部的作战计划。10月底,德军第四集团军在韦尔菲克——德勒蒙沿线展开,向伊普雷东南的英军阵地发起猛攻,并突破了英军的第一道防线,英军尽管伤亡惨重,但还是在法军的支援下重新建立了防御阵地,双方就此进入了拉锯战。德军对英军的防线进行了连续三个星期的狂轰乱炸,并集中一切力量,力求突破英军的防线,甚至一度派出未经训练的新兵投入战斗,这些缺乏经验的新兵在英军阵地的火力网前成片倒下,死伤惨重。后来德国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称为"对无辜者的大屠杀"。到年底,双方各自损失了十余万人。从此,西线由机动作战转入了阵地战。
1915年4月22日,在德军的战线上升起了一道一人多高的黄绿色烟墙,这道烟墙随着风向,缓缓地飘向英法联军阵地。烟中带着一股刺鼻的怪味,英法联军的士兵被呛得喘不过气来,眼睛、鼻子和喉咙好像被酸性物质灼烧了一样刺痛,最后纷纷窒息倒地。那些在第二道阵地的士兵见此情景,纷纷丢下武器,爬出战壕,争先恐后地向后方跑去,跟在烟云后面的德军戴着简易防毒面具,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突破了英法联军第一道阵地。
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此次战役,德军的目的就是为了试验这一秘密武器的威力,同时掩护部队向东线调动,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毒气战(1915年1月3日,德军曾在东线战场向俄军阵地发射了1.8万枚含有液态甲苄基溴的炮弹,结果由于气温太低甲苄基溴没有气化,因此没有引起协约国的重视)。此役德军向伊普雷突出部的英第五军、法第二十军阵地连续施放了6000罐共16万千克的氯气,造成了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导致英法军队的防线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无人防守,德军第二十六军冲向缺口,迅速占领朗厄马克和皮尔克姆,并向伊普雷一科米讷运河推进。
然而,德军并没有能够趁机突破整条防线,因为连德军自己也没有料到氯气会取得如此大的"战果",所以没有准备足够的防毒面具以及预备兵力。最终,德军的攻势被法军和加拿大军队组成的第二道防线挡住了。这次战役中,德军伤亡约3.5万人,而协约国方面为7万人。4月25日,德军以同样方式用氯气攻击了加拿大第一师的阵地,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5月24日,德国发动了一次更为猛烈的毒气战,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德军沿着3千米长的战线,在伊普雷西南方向再次倾倒氯气钢瓶,施放氯气,毒雾很快吞没了伊普雷。虽然协约国士兵吸取了一个月来的教训,使用上了防毒面具,但由于这次氯气浓度太高,很多士兵还是中毒晕倒。长达4小时之久的毒气袭击,让3500名协约国士兵中毒,丧失战斗力,德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伊普雷。5月26日,英军指挥部也下达了毒气袭击的命令,英军士兵打开了毒气钢瓶,氯气施放了出来,德军同样对化学战没有准备,不少德军士兵中毒倒下,幸存者也丧失了战斗力,成为了英军俘虏,从此化学战成为"一战"中的一种战争形式。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英法联军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兵,决定在伊普雷地区先发制人。在经过长时间准备之后,英法联军在7月底发动了第三次伊普雷战役(帕斯尚代尔战役),7月22日开始英军集中3300多门火炮对德军进行了十天的密集轰击,并动用了毒气炮弹。从7月30日开始,佛兰德地区的季雨连续下了两个星期,多年炮击产生的弹坑在绵绵不断大雨的帮助下,变成了一大片可怕的烂泥坑,德军第四集团军采用"弹性防御",把主力部署在纵深伺机反击,迫使联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同时,德军开始使用具有糜烂作用的芥子气炮弹,这是一种能引起人体生脓疱的烈性化学武器,它同泥水混合后可在施放后很长时间内保持持久的杀伤力。德军的新战术、新武器和恶劣气候再次迟滞了联军的进攻,双方再次恢复成对峙状态,直到11月20日,零度以下的气温和地上结冰才为结束这一战役提供了借口。
从1914年到1917年,双方在伊普雷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都使用了大量的毒气,中毒总人数达130多万人,死伤50多万人。最初释放毒气的方法是在风向合适的时候将装着毒气的气罐打开,很显然,如果风向判断错误,这种方法就没有用了,再加上气罐一般都位于战壕前方,敌军的炮击很可能击碎它们,所以在实战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后来的战斗中,毒气改由火炮或迫击炮来释放。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都使用了化学武器,其种类达45种之多,毒剂量达13万吨。毒气攻击的显赫战果引起了交战各国的极大重视,各国竞相研制化学武器,并开始了化学武器与防化器材之间的角逐。
上一篇:古罗马条顿堡森林之战是怎样的?
下一篇:卡哈马卡战役是怎样的?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