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中国有很多已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但是好像只有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人的。说起端午我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也都是纪念对象。只是屈原最出名,而且死的太悲壮,所以后人对他的渲染要多出很多。“端午”这个词从西晋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端午的具体起源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定,说法也是很多,更有人觉得屈原只是故意和端午绑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让古人学习这种爱国精神。
其仔细想想,中国古代有名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只有屈原能有专门纪念自己的节日呢?当然端午节也不是说屈原给定的,而是屈原的精神和爱国的忠义让他成为了古代的代言人,不管是帝王还是文人都喜欢把屈原定义为忠孝的典范,所以纪念屈原有一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学习屈原的精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专家认为端午节早于屈原,始于原始的图腾崇拜,也有人认为不光是纪念屈原还有曹娥、伍子胥。但传统的、大众的说法仍然是认为为了纪念屈原。姑且不论端午节成型时的初衷为何,现在确实提到端午节,就会令人立刻想到屈原。
那好,我们来看看,屈原一生,有什么事迹呢?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屈原身上如果只能贴一个标签的话,那必然是“爱国主义”。抛开他的文学素养不谈,他生平最大的事迹就在于他的死,国破后投江,以身殉国。
其实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以身殉国的人,比较有名的:南宋末年,陆秀夫崖山海战后,南宋丧失了最后的希望,陆秀夫背着末帝跳海而死;夏完淳,明末抗清义士,兵败被俘,死前痛斥投降满清的洪承畴,慷慨就义;清兵攻破南京,身为官夫人的柳如是,苦劝夫君以身殉国,保持晚节,见其无同行之意,头也不回只身投进养育过她的秦淮河。
说到精忠报国,武有岳飞、杨家将,文有诸葛亮、姜子牙,这些人虽然没有为国自杀,但也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屈原跟他们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屈原占了点便宜,就是生得比他们早。回过头再来看看孔子对待国家的态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老先生虽然洁身自好,但也透露着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只管自己清高,绝不在一颗树上吊死。
当然屈原这种极端的做法我们也不会推崇,虽然屈原的精神可以被神化,但要是每个人碰到绝境或者和自己的理想产生冲突时就去自杀,那生命未免也有些太过于脆弱了。屈原的伟大我们不需要复制,而是学习他的精神,并加以灵活运用,说不定我们能比屈原做的更好。所以对于端午节来说屈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通过屈原能给你带来思考,当你得到精神上的洗礼。所以这才是屈原值得被纪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