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诗词,这句诗出自《王风·采葛》。时长拿来形容人们之间的思慕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三秋”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三秋是指时间很长,也有人理解为九个月的意思。其实这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十分浓厚,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王风·采葛》,还有这句诗的全文,有兴趣就来一起看看吧。
按道理讲在中国,恋人之间寄写情书倾诉衷肠是最不需要打底稿的。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融入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日不见,思之如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经典佳句脱口即来,使用它们就像使用纸笔一样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尤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略带夸张但又不失文艺气质的句子,往往被用来表达情侣或者亲友之间煎熬难捱的相思。虽然这八个字被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但不少人却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三秋”究竟指的是多久?联想到“度日如年”的用法,很多人都认为三秋指的就是度过三个秋天,也就是三年的时间,然而并非如此,其实“三秋”拥有着更加艺术化的内核。
若想窥见它的全貌,就必须追本溯源,查证它的前世今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脱胎于《诗经·采葛》中的名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虽改了一字,但意境未变,都是抒发了对友人真挚而又急切的思念。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本文连用三个排比句,不仅在形式上有力地增强了感情语势,也在内容上形成了高下相形的对比:“三月”、“三秋”、“三岁”,很明显是递进关系。三月和三岁容易理解,即三个月和三年,那么夹在中间的“三秋”也就自然显形了,它的意思是“三季”,也就是九个月。
葛、萧、艾分别对应着葛藤、蒿香和苍艾三种植物,如此详细的描述,足以证明偷偷看女子采摘的作者是多么认真,又可以证明这是他多次偷看的结果。一天不见她,就如同过了三个月,就如同过了三个季节,就如同过了三年!反复叠咏的方式升华了相思之情,增强了语感。
将三秋误解成三年,其实不怪我们,因为在这里,“三秋”的用法比较特殊。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种为重,谷类的农作物普遍一年一熟,又在秋天收割,所以古人一般以一秋为一年,将谷熟的时期称之为秋。比如古籍中记载的“今秋”,不是指今年秋天,而是指今年。如果采用这种释义,那么三秋的确是三年。
平时我们使用的也只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一句,所以很多人都错误地将其误解成了三年。不过结合上下文来看,“三秋”要比“三月”长,要比“三岁”短,解释为三季是最合理的。这也符合《采葛》所缔造的语境。
但是这首诗的思念对象,其实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单从诗文来看,是无法将其定性为恋人或者友人,又或者是作者仅仅是对“采葛”这种劳作活动所发出的咏叹调。正是由于这种富含无限可能的朦胧美,才有了千人千解,才使得这首小诗如此曼妙。不知大家有没有误解三秋的含义,又是如何理解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