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的意思是指某些事件的真相藏得很深,原意是事件重大,讳而不言。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其典故和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关,它就是莫国。可能知道莫国的朋友并不多,莫国在当时的确不是一个强国,而且常年都是作为燕国的附庸国存在。到了战国时期,有一度附属赵国,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讳莫如深的典故故事,顺便也介绍下莫国,想了解的朋友就赶快来看看吧。
商代莫国在殷墟一期(盘庚、武丁时期)、二期卜辞(祖庚、祖甲时期)中出现,是商的附属国,被封为伯爵,国君称莫伯。卜辞:“贞,王勿往于莫。”、“贞,勿往从莫,九月。”、“ 寅卜,王……在莫。”说明商王曾去往莫地巡视,商莫两地关系应该不错。卜辞中又有许多“令莫伯……”字样,可见商王对莫伯可以随意使唤,较为信任。那么莫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商代地理与方国》一书中列为“地望待考”,但看到“莫”字,我们会想到“鄚”,鄚,即莫邑,即鄚阳城。姓氏古籍中介绍,颛顼(黄帝之孙)造“鄚阳城”,在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也叫颛顼城,现有鄚州城遗址。因此,商代莫国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在河北任丘县鄚州镇。莫国在殷商以北,据说商代这里曾属白洋淀区域,商王能控制这个地区,并经常来此巡视,可见商王朝对该地区的重视。
莫阳城遗址
任丘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得知,这里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至少六千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开始活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丑女,叫嫫母,据传她是黄帝的次妃,虽然长得丑,但心底善良,又能干,是黄帝最为得力的贤内助,这个嫫母可能就来自莫地。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莫人跟貊人有关,貊(mò),北方游牧民族,就是《尚书·武成》中所说的“蛮貊”,莫城为貊人所建,也叫“貊城”。
莫字铜戈
“莫”的甲骨文左右上下都是草木,中间一个“日”,表示夕阳隐没在草丛中,是一幅“日落的景象”。古人善于观察自然天象,造字者根据日出日落的现象来勾图造字。“莫”指太阳没落,即“暮”,“暮”是“莫”的后来字,“暮”产生后,“莫”“暮”通用,都可以代指黄昏、岁末,比如《诗经 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但“莫”太阳落入草丛的本义也在逐渐消失,仅保留无、不、没有的意思。同样《诗经 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根据“莫”的造字本义,我们可以得知,远古莫地没有大山,没有大海,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茫无边际的草原地带;远古莫人可能在黄昏或傍晚时分有聚众欢娱礼送草原日落的习惯,跟早晨迎接朝阳同日而语,可以想象早期莫人详和宁静的草原部落生活。
莫的甲骨文
在二期卜辞中,莫国依然与商王朝保留着频繁的互动,“辛亥卜,争,贞令莫伯于受。一月。”、“辛亥卜,出,贞令莫伯于受。”这两条卜辞是分别由两个叫“争”和“出”的卜官占卜的,为了同一件事,即商王贞问令莫伯去执行什么任务。可见这项任务的紧急与重要性,而且商王心里没底,不敢轻易下结论,故而命令不同的卜官进行反复占卜。
商代莫国的结局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西周晚期时曾有个莫国,即周宣王封给儿子姬望的姬姓莫国,就在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一带。据说关于这个莫国涉及到一个典故“讳莫如深”,是指事件关系到某种利害,进行避讳。说得是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褒姒,废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母子避居娘家申国(西申),申侯得知后大为不满,勾结曾国引犬戎入侵镐京,镐京大乱,幽王被杀。随后犬戎趁火打劫,将镐京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西周灭亡。申侯的目的是想借犬戎向幽王施压,迫使幽王恢复对外孙宜臼的太子地位,不想弄巧成拙,使宜臼多了个弑父弑兄的恶名,直接丧失了王位继承权。幽王死后,以西虢公翰为首的诸侯联盟拥立幽王弟、莫国国君姬望为王,在莫国恢复西周政权,即《竹书纪年》、战国楚简《系年》中记载的周携王。随后申侯以西申国为主要骨干联合秦国、晋国、郑国、卫国的力量共同拥力宜臼为王,即后来的周平王。于是,东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光怪陆离的二王并立的局面,两相对峙长达二十一年。最后晋文侯杀周携王,周平王终以武力夺取西周政权。但由于这个政治事件过于敏感,诸侯及史官纷纷避讳,于是有了“讳莫如深”一说。
莫国货币
西周莫国应该就是在商代莫国故地重建的,周携王被杀后,由于各种原因,莫国可能被幸存下来,而且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曾在河北任丘境内出土有“莫”铭器物,比如带“莫”铭铜戈、带“莫”字货币等等,均为战国时期器物。据此推测,商代莫国在整个西周时期可能一直存在,直到西周末年,姬望被封莫地终止。鄚阳城为颛顼所建,其子孙世代定居此地,莫人皆奉颛顼为莫姓始祖。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一代神医扁鹊就是鄚人。
文/堰风
上一篇:门可罗雀有什么历史典故?
下一篇:雕虫小技有什么典故?虫是什么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