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长子李承乾被废,次子李宽早逝,按道理来说这太子之位该轮到三字李恪,为何最后却是立李治为太子呢?这其中,长孙无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史籍记载,李恪善骑射,能文能武,李世民也很看好这个儿子。但长孙无忌不同意立李恪,后来长孙无忌还诬陷李恪,导致他蒙冤遇害。能看出,长孙无忌是不喜欢李恪的,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李世民不是没有想过要立李恪为储君。643年,太子李承乾预谋造反一事,被察觉,李世民震怒,下旨废黜李承乾。
李承乾被废黜后,李世民曾有意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并口头许诺其为太子。然而,这时晋王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突然站了出来横插一脚,他坚持反对立李泰为太子,请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不但是长孙皇后的哥哥,还是朝中重臣,官居吏部尚书、检校中书令,朝中很多官员或是他门生,或是与他交好,乃是朝中绝对的大佬,他不同意立李泰为太子,也就等于朝中有一半官员不同意。
故而,对于长孙无忌的意见,李世民做不到无视,也不能无视。就在李世民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办时,一件突发事件,让李世民只能选择接受长孙无忌的建议,立晋王李治为储君。
李承乾被幽禁后,李世民亲自审问,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李承乾指控李泰谋储,并预谋做出一些不利李世民的事情。李承乾的指控,让李世民是彻底放弃了立李泰为储君的念头,选择立李治为储君。
但是,对于李治,李世民其实并不满意,他一直觉得这个儿子一点都不像自己,性格太过柔弱,实在不适合为君。事实上,在下旨立李治为储君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然后就向长孙无忌透露想易储。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道:“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听后是坚决反对,认为不可以。
见到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接着说道“你是不是因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从长孙无忌的态度,李世民就知道易储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李世民强行易储,恐怕朝堂势必会动荡不堪。加之,此前李世民已经废过储,这次再废储,恐怕于天下不利。故而,李世民最终放弃易储。
就这样,因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李恪错失了一个离储君之位最近的机会。
若是李恪也有一个跟长孙无忌一样强悍的舅舅,或许在他的支持下,加之李世民本有意立李恪为储,李恪还真有当太子的机会,然而李恪并没有一个强悍的舅舅。
当然,以事实而论,李恪他的身份就注定他不可能做大唐的储君。李恪的生母只是一个妃子,且还是前朝皇帝的公主,就他生母的这个身份,李恪命运早已注定。
想想看,历朝历代有哪个王朝的皇帝会真的愿意把自己的皇位交给有前朝血统的皇子呢?如果真的这么做,那不就是又将这天下交还给前朝吗?真这样,那之前又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呢?
其实,李世民当时打消立李恪为储君的念头,其中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李恪身上流着隋朝杨氏皇族的血统。如果真的让李恪即位,谁也不能保证李唐江山会不会重回杨隋之手。这个可能哪怕是微乎其微,李世民也不敢冒。
如若李恪身上没有流着杨隋血统,我想无论长孙无忌如何反对,李世民也会立李恪为储君,因为李恪真的很像李世民,《旧唐书》有云:“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世民自己也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毛主席也曾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恪如若能登基,以他的才能,虽说不一定能将唐朝带入更伟大的局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比李治差,甚至有可能更好。然而,李恪的身份实在是太尴尬,身上留得血,注定他不可能做大唐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李恪身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大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这在中华历史中是极其少见的,几乎从未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