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都是一个“无能”的形象,很多人笑他像一个傻子一般,却偏偏当了皇帝,也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刘备要选择这么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帝位,一笑就是这么多年。但是,毕竟这样的形象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这就已经让这个形象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问号,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要这样描写刘禅?刘禅难道真的是一个昏君吗?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三国演义》中刘禅的第一次露面就显得无心无肝,因为赵云为了救他,在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差点把命搭上,他却能呼呼大睡。往后的记载就是宠信宦官,拖诸葛亮和姜维伐魏的后腿。而《资治通鉴》则是贡献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并成功塑造了一个“二傻子”的形象。刘禅真的昏庸吗?
从《三国志》留下的少量记载来看,刘禅的能力应该是被后人误解了。首先,以刘备之能,不会立一个二傻子来接管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其次,诸葛亮当政时,独揽军政大权,罩的他暗淡无光。但是,以后来蜀国的情况看,刘禅其实绝非那么简单。
先看《三国志》中的几段记载:建兴元年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三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十二年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十三年春正月,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对外政策上与吴修好,对内休养生息以安民,同时还任用蒋琬、杨仪等贤臣来治理国事,从这几件事上来看,他至少应该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君主,和昏主是绝然挂不上钩的。
再看刘禅的在位时间,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乎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在其他史料上记载的几件事说也很说明问题。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做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因为刘禅知道,诸葛亮虽然能力有欠缺,但忠心是满满的。
一个人口和地利绝对劣势的国家,从诞生起就在打仗一直打到灭亡(前期诸葛亮后期姜维),作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权力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君主能做到不内乱,每次打仗士兵都有饭吃,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这就说明他能力绝对不差。
还有一件事最能证明刘禅有充分的能力识人用人、总领朝纲: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从这些事件的背后来分析,刘禅非常有能力,但性格比较平和,不是好争的那种人。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一方面认为责任很大,做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初入权力中心,把权力看地很重,抓地很紧,在军政事务管理上表现地非常强势。对此,刘禅表现地很淡定:诸葛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始至终对诸葛亮信任有加,内外事务全委之,之于能否光复汉室凭你诸葛亮的能耐。可惜的是诸葛亮没有那个能耐。
从小说和史料记载来分析,刘禅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和史学的牺牲品。从文学上来讲,描写一个人需要把他艺术化;从史学上来讲,对君主和名臣需要神化。而艺术化和神化一个人,就要减少他的错误和责任,甚至要把很多错误和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很不幸,为了神化和艺术化一个诸葛亮,刘禅便成了那个倒霉蛋和牺牲品。看一下史料和小说中的诸葛亮,不单要把别人的功劳移到他身上(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而大权独揽、穷兵黩武、用人唯亲等问题只字不提。因为既然诸葛武侯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没有完成兴汉大业呢?原因出来了,因为刘禅昏庸无能,光拖诸葛亮的后腿,让诸葛亮在外打仗的时候都不能安心,所以仗也打不好,国家也完了。
想继续证明刘禅非但不弱智,而且很睿智,就不得不提那个非常著名的事件:“此间乐,不思蜀”。
语出《资治通鉴?魏纪十》:丁亥,(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意其中的三句话:1、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2、(郤正怕刘禅闹笑话,教了刘禅几句话,被司马昭知道了)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3、封刘禅为安乐公。
简单的三句话,一个活脱脱的玩物、一个毫无威胁的糊涂虫跃然纸上!千百年来,人们由“乐不思蜀”而百般地看不起这位刘后主。试想,一个能把国家治理二十几年的君主难道真的会如此不堪吗?总结他在位和亡国后的两种表现,我们可以归纳出一句话:其实,他是一个演员。再看一看几百年后另一位更出名的后主。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当皇帝还有闲号,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过。另外,据史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在位时完全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亡国后却形象迥异。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当时南唐的两个忠臣),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
另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后来,李煜写下了千古名篇《虞美人》。这首诗词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故国之思。宋太宗认为李煜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于是赐李煜“牵机药”自毙。
在位时不思治国,亡国了才开始自怨自艾。人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你的羊早被狼吞吃殆尽,才整天哀叹你的“牢”之破,除了搭上一条小命,一点意义也没有。只因为表现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晚节”,再加上词名,李后主竟被千载传诵。而明于治国,淡定天下的刘禅,在看到复国无望时,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做无谓牺牲,却被千夫所指、千年诟病。岂不怪哉?
上一篇:郭嘉为什么会被很多人崇拜?
下一篇:刘备的儿子刘禅为何叫做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