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出生

时间:2020-02-08 10:23:03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夏目漱石可能有不少喜欢文学的人有所了解,他是日本的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我是猫》《心》等等,也是很有名的文学作品了。夏目漱石的作品可能也有不少人都读过,而从这些作品当中,每个人读到的夏目漱石的情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了。那么,夏目漱石有多少文学作品呢?又该如何评价夏目漱石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人物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2.人物生平

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意;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1890年,23岁的夏目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青年时期的他接受了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大学期间已不时发表学术论文,从事俳句写作。

1893年,大学毕业的他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两年后辞职到四国岛松山市中学任教,次年转入九州岛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任英语教师。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在熊本市定居了4年又3个月。在这4年里,夏目漱石搬了6次家,其中内坪井的旧居就是现在我所探访的故居纪念旧址。对夏目漱石来说,熊本的这座故居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1899年4月,他于《杜鹃》杂志上发表《英国文人与新闻杂志》一文。5月,他的长女笔子诞生于此。8月,他于《杜鹃》杂志发表《评小说》一文。此时,夏目漱石才刚刚32岁。文学才华已势不可挡。

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

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回到东京后不久升任教授。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1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之后被神经衰弱之旧疾折磨得相当痛苦。

1911年,夏目漱石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5年11月,经由林原耕三的引荐,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等人入漱石门下。

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3.人物思想

自己本位

夏目漱石早期的思想是“自己本位”,在这一思想的建立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哲学、近代自由主义思想。东方儒家思想是“自己本位”的根本,西方近代哲学是其方法论。夏目漱石不太看重以求真为目的的“挥真文学”,他的文学理念是以“自己本位”为出发点来构筑的,是以追求“善、美、庄严”为理想的。他的“自己本位”的思想,究其根源,仍然是以东方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西洋的思想观念、西方哲学的介入,只是为他选择人生道路、构筑文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方法。

夏目漱石一开始就讲明,他的这种“自己本位”绝对不是那种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具备“公平”与正义的发展自我个性的道路。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幸福是自己个人的权力,但是不能因此毫无理由地剥夺他人发展个性、追求幸福的权力。在最后他又声明,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决非俗人所想的那种危及国家、危及他人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道义”之上的个人主义,是以尊重他人存在为前提的。他自己把这种“自己本位”思想的特点归纳为三条:(1)欲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2)欲想使用自己拥有的权力,必须懂得伴随这种权力的义务;(3)欲想显示自己的金钱的力量,必须重视伴随金钱力量的责任。同时,他又警告年轻人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程度的“伦理修养”作基础,那么他没有发展个性的必要,也没有行使金权的价值。

夏目漱石在《草枕》中提出了“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非人情”的提出及其含义与禅宗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在广泛学习和模仿西欧的明治时代,漱石提出“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旨在呼吁日本作家创造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

另外,在夏目漱石的《文学论》的理论构筑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论证方法是西方经验论哲学以及心理学理论,思想的基础却是汉学中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这一经国济世的“有用之学”。书中运用的主要的西方理论有:斯潘塞的经验论哲学、T·A·里博的《情绪心理学》、罗伊德·摩根的《比较心理学》、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等。他在论述艺术家的创作态度以及理想时,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物我”两分的方法,把“物”三分为自然、人、超感觉的世界,把“我”的精神作用三分为“知、情、意”,并进一步将其分为“真、善、美、庄严”4类。

在论述第4种精神作用时,认为“意志”与“意志的实践”(在这里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特有的基于儒家道德的文艺家的理想——“庄严”,因为这是夏目漱石论述的重点,从中可以了解到夏目漱石思想的真实面目。他说,这种“壮”理想在与“为国、为道、为人”的道义的理想结合后,就能引发一种“特别高尚的情操”,即所谓的英雄主义,而“到达真正的英雄主义,就能产生一种极其壮烈的情感”,尔后他惋惜地说:“在文艺家当中,以此种情绪为理想者,在当代几乎没有”。从他的这种认识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漱石文学中的那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人物形象了。

夏目漱石不太看重以求真为目的的“挥真文学”,他的文学理念是以“自己本位”为出发点来构筑的,是以追求“善、美、庄严”为理想的。他的“自己本位”的思想,究其根源,仍然是以东方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西洋的思想观念、西方哲学的介入,只是为他选择人生道路、构筑文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方法。

汉文学

夏目漱石毕生对汉文学钟爱有加,直至修善寺大患、在临终之前仍有汉诗留世。由此可见汉诗文在夏目漱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夏目漱石是伟大的小说家、徘人,也是日本明治以来少有的汉诗人。曾亲历英国文学,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亦屡屡在文著中彰显其卓越的汉文修养。崇尚与谢芜村俳句中的江户情调,耳濡目染荻生徂徕的“汉化”之精髓,出生在明治维新后举国学习西方之大背景下,响应国家的号召引进西学,无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这对于自幼熟知唐宋诗文的夏目漱石无疑是矛盾的。这点亦可从夏目漱石的汉诗文中窥得一清二楚。

在学生时代,夏目漱石创作汉诗38首,未成诗1首,汉文6篇,是为第一个时期。初期的漱石爱读汉诗,倾倒于汉文古籍的修养,在此时期汉文写就《木屑录》中甚至言及“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句而始成……遂欲以文立身”。由此可见,夏目漱石早期的汉诗文创作主要着眼于所接受的唐宋诗文的化用,还停留在题物、咏史、送别、访旧和赠友等生活层面。第二个时期创作汉诗19首,未有汉文传世。1892年5月,二十五岁的漱石成为东京专门学校的讲师,并撰写东洋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子的哲学》,倡导平等主义。期间因患神经衰弱,开始有厌世倾向。纵观这一时期的诗作,大都是悟道、参禅、淡泊功名之作,诗中“禅”“道”“白云”的字眼屡次出现。在日本学界,夏目漱石汉诗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日本的学者们注重实证与资料,以其良好的感受力对夏目漱石汉诗文展开细节雕琢,但由于大多从作品本身或者寻找诗文本源的中国文学的影响(比如陶渊明),局限于某一角度铺陈冗叙,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其思维视域的深度与广度。

夏目漱石由于有汉文学、英文学这样的东西方知识背景,能够不局限于任何一种似乎既定的文学概念,能够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由此,夏目漱石才的确称得上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网友评论

上一篇:华语影视女演员章子怡出生

下一篇: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歌手韩庚出生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