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长平之战其实这场战役也非常的让人能记住了,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几场如此惨烈的战役了,只说一个数据啊,那就是45万人,前前后后竟然坑杀了45万人之多,所以真的是非常的惨烈,但是我们如果做个假设,假设当时让李牧去上阵当指挥,那么是不是能扭转局势呢?会不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先说些题外话。长平之战被黑的最惨的是赵括;然而长平之战的最大赢家也是赵括,而不是白起。现在的长平之战旧地,人们仍然在吃“白起肉”(人们把一中常吃的食物命名为“白起肉”,以表达对白起的恨意。);尊敬的把赵括供奉在庙里享受香火。作为长平之战的胜利方,秦军数十年后也被项羽屠杀,秦的社稷也不复存在。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落了个被秦王赐死的下场,并且一直背负着“人屠”的恶名。
现在回到正题,我之所以说上面的题外话。是想说,连长平之战的旧地的人们,都没有丝毫责怪赵括,人们认为赵括已经尽到了一个将领的责任,是个勇敢的悲剧英雄。
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是个很优秀的将领。赵国长年战争不断,赵军都是百战之兵,久历沙场并且有能力的将领多的是。可是赵括能获得赵国朝堂认可,能让赵军将士服气,能在意外的绝境与偷偷换白起为将领的秦军力战,能视死如归战死沙场,就连李牧也是赵括提拔培养起来的。可见,长平之战的胜负之决定性因素不在将领。
把长平之战的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将领的头上是错误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国战,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将领的指挥艺术很重要,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接下来,咱们就分析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
1.双方的作战部队方面。论勇敢指数,与戎狄混血的秦人本就尚武,在加上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军完全当的起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国身处四战之地,融合了大量的匈奴人和其它游牧民族,论血气之勇不弱于秦人。
2.战争潜力方面。秦据有巴蜀盆地,关中平原,山西省的大部。这三个地方人口众多,且都是战国时期的粮食主产区。赵国在华北平原,人口也很多却远逊秦国;粮食产量不高,主要成熟产粮区在靠近齐国的南部。可见,秦国的战争潜力远超赵国。
3.军队的组织方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整个国家都是一个高速运转的严密的大军营,所以秦军的效率很高。赵国畜牧业,工商业很发达,所以赵人多少有些自由散漫;相对的,赵军的组织严密性和效率不如秦军。
4.武器装备方面,秦国在墨家的帮助下,建立了生产兵器的流水线,并且实行严格的管理,后来又攻占韩国的冶铁重地宜阳,兵器制造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兵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其它六国。赵国的冶铁制造也很发达,但是规模远比不上秦国。
5.军事人才方面。秦赵经过多年的战争,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将领,都有“名将”,显得人才济济。
6.地缘优势。秦国位于华夏的西部。在秦国的西,北,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敌,可以放手进行东出之战。赵国的四周强伺,北有匈奴,西有秦国,东面和南面是燕国、齐国、魏国。往哪个方向打,都会受到邻国的牵制,不能全力以赴。
综合对比来说。秦军在地缘政治,兵源数量,武器装备,后勤供给,作战效率这几个方面胜过赵军。
如果赵军当时的将领换成了李牧,我认为李牧也翻不了盘。必须得承认,李牧的确是个天才。但白起也是个天才,至少与李牧打防守战,拼消耗是没问题的。后来,完虐李信大军的楚将项燕,就是在自家门口被王翦的60万大军堵着打消耗战,硬生生被耗的溃败并且国破身亡。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称度。实力逊色的赵国,拚军事手段已经难以破局了。只有在外交上才有可能扭转乾坤。比如不久后的邯郸之战中,赵军就因为外交取得胜利,从而完胜秦军,白起都无可奈何。
而李牧是军事家,只是个将军,既没有政治上的权力,也没有决策外交的权力。所以,我认为李牧也改变不了赵军在长平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