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9日,驻菲律宾的美军总司令乔纳森·温莱特成为了日军的战俘。在他被押往塔尔拉克战俘营之前一位日本的记者问他:“你有没有相关这样会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文莱特回到:“为什么?”“因为你投降了”。“不!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得不这么做!”
1个月前的5月6日,温莱特煎熬中做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甚至令日本也不解的大胆决定:
以驻菲美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菲律宾全境盟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
此前的4月9日,在菲律宾巴丹半岛领军作战的爱德华·金少将,招架不住日军的进攻,下令岛上7.5万名美菲联军投降。
现在,他也不抵抗了。
此时,岛上共1.5万多名美菲士兵。
5月7日,他坐在无线电话筒前,在日本陆军14集团军总司令本间雅晴的注视下,亲口通告全境盟军投降。
9万多士兵就这样成为俘虏。
此举一下创造了2个军史界的“吉尼斯”纪录:史上最大规模部队投降、美军最高级别俘虏将军诞生。
这也是麦克阿瑟的二战之耻——他发誓“我会回来的”。
9万多荷枪实弹的士兵啊,相当于中国八九个师,比本间雅睛的部队也超近一半,在没有血战到底的情况下,他们既不死守也不打游击,而是爽朗朗呼啦啦地全部放弃了抵抗,甘愿当了俘虏。
这在我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壮举!
这到底是为何?
3星战将温莱特,当时咋想的?
美军不是很强吗,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飞春读传在相关传记、史料及研究论文中进行了梳理,为您揭秘其投降的7大背景或原因:
数据上看,麦克阿瑟3月11日撤退时,确实留下了巴丹和吕宋岛共约9万士兵。
但这9万士兵,是美菲联军。
其中7万多菲律宾人,他们的训练和武器装备极差,素质堪比民兵,“一见到日本大兵,就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窜”。
另外1.2万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是刚到菲律宾不久,战术以防御为主。
实际兵力和战斗力极差,是失败投降的根本原因。
14军本间雅晴,是一支有5万人的精锐部队,却吹嘘成10万大军。
他在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后,先偷袭了马尼拉附近的美军飞机场,炸烂麦克阿瑟的B-17和亚洲舰队。
如此一来,虎口拔牙,麦克阿瑟的远东航空兵无用武之地了。
24日,本间率军攻打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准备把1.2万美国精英部队围歼,活捉麦克阿瑟。
日军强大,来势汹汹,阴险狡诈加凶残。这是美菲联军不抵日军的客观原因。
日军炸毁飞机军舰,实现成功抢滩登陆。一入境就势如破竹,联军溃不成军。
麦克阿瑟见滩头阻击战不行,就采取B计划,全军撤退到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进行防御作战。
根据麦的计划,巴丹半岛有利,环水抱山,易守难攻,在密林里构筑牢固的防线,可抵御日军6个月。
6个月,此间足可以等到援军到来解围了。
麦的计划不错。
事实上,本间在麦氏防线前,前后冲击了5个月,硬是没有攻下巴丹。气得险些自杀。
但是,此战术最关键的2点没实现,导致麦克阿瑟优势变劣势,防守变挨打:
第一、粮食不足;
第二、乞援无果。
这两点是导致巴丹失守的战术原因。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麦克阿瑟是西点高材生,当然明白此理。
他事前为4万入巴丹的军队准备了稻谷。但不料,大批难民随军而撤,也入了巴丹。
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总共有10万多人在巴丹要张口吃饭。
这一下子弄蒙圈了麦克阿瑟,再紧急调粮,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有下令节约士兵口粮,每顿只吃50%。
粮草不足,是防守战的死穴。
粮食不足,士气不振,信心大挫,疾病上身,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了。
温莱特投降前,向美国屡屡告急,称士兵饿得站不住了,最多只能维持到4月15日。
这是巴丹失败的主要原因。
麦克阿瑟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先士卒,不戴钢盔地站在士兵中间,亲自在一线战壕里鼓劲儿。
可此战的后期,他不去了。
为啥呢?
他面对着粮食的威胁。
之前,他每次去现场督战,都鼓劲儿说,援军快到了,面包会有的。
可是,打来打去就是不见援军和物资。他也不好意思去前线了。
最后,在罗斯福的屡屡催促下,他于3月11日悄悄离开菲律宾,去了澳大利亚。
一将在,稳三军。将不在,军魂破散如山倒。
士兵发现麦老大逃跑后,编着顺口溜骂他“杂种”。
老大都跑了,咱还打个啥子毛?能降就降吧!
麦克阿瑟回忆录中说,他虽然奉命撤到澳大利亚,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满心思的找援军啊。
一起撤走的还有菲律宾的总统奎松。
他们拼死了要向罗斯福乞援。
甚至不惜软威胁:你给不给援兵?不给我们必败。到时候菲律宾就会落入日本之手。
如果真的如此,就请你趁早赐菲律宾以独立,我们将实现中立,给日本打协议,美军和日军都从菲律宾撤走。
罗斯福愤而拒绝。
同时暗下一道命令:菲律宾已思变,海军不必设防,撤走设备,守卫澳大利亚!
罗斯福以欧洲为重,牺牲菲律宾,不给援军,是菲律宾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可谓投降的导火索,最后的稻草。
山区密林,疟疾肆虐,联军得病者众,浑身发抖,站持不住,遑论持枪。
然而,即便是上述7个理由都充分到家,放在我国或日本,哪个将军也不会不血拼就率9万人投降的。
但美国不这样。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
“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1/4,活着1/3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
“西方任何军队,在耗尽了最大努力后,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
有了这个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温莱特做出投降决定前那一刻的思考了:
本间炮兵连续27个昼夜不停地炮击科雷吉多尔,5月5日总攻。当温莱特听说敌人的坦克正在向马林他隧道前进时,他吓坏了。一想到那高爆炮弹穿越隧道炸飞墙壁,让挤在隧道中成千的伤员惨遭涂炭的情景,他就无法承受。5月6日,他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
这就是温莱特投降的8大理由。
为了士兵的性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为了更多人活下去。他选择了最具争议的投降。
美国人就认这个。
后来还给他发了美国最高荣誉勋章。
只是,温莱特没料到的是,投降当俘虏,并没有使他的部队很好活下去。
俘虏之杀,是日军不按套路出牌的另一凶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