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象征性的标志了。金融界很多人也将兵马俑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很多人到陕西去旅游也都会去兵马俑看一看。可以说兵马俑是非常有名的,而且是无价之宝,异常珍贵。然而可能很多人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规则,就是说如果你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掉进去了,那么这个手机就不再是你的了。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手机掉进兵马俑里就不再是你的了?手机会怎么样呢?现在很多人在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也都喜欢用手机拍拍照拍拍视频,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要怎么样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秦始皇的年代,奴隶都是主人的物品,所以在下葬的时候都要带进去,于是就有了一批用陶瓷制造的士兵还有牛马雕像,一起葬在了西安秦皇陵,虽然项羽在攻入关之后曾经破坏过秦皇陵,但还是有不少的文物都保存完整。
秦皇陵的地表上面曾经有被烧过的痕迹,由于当时项羽找不到地宫的入口,所以直接就烧了地宫外面的陪葬坑,如果有去过秦皇陵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在秦皇陵的时候是有讲解在旁边的,但他们一般都会提醒最好还是不要拍照为好。
因为兵马俑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就连兵马俑旁边的泥土都是国家的了,所以手机一旦掉进去,就连园区的负责人都没有资格下去拿手机,而手机的所有权在落地的时候,也不属于个人的了。
再加上拍照的时候开闪光灯,会对兵马俑造成损害,这就等于毁坏国家文物了,所以在看兵马俑的时候,边听讲解边走路观看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感受到当年故事身临其境。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上一篇:名声最坏的省份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