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一直都是功过参半,他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贡献,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一定道理,所以他的一生一直充满各种争议。那今天是来准备讲讲有关袁世凯早年的经历,看看他在朝鲜的12年里,到底是如何发迹的。可以说袁世凯正是因为有了朝鲜的这段经历,才让他有“知兵”之名。袁世凯在留镇朝鲜期间,曾广受好评,就连朝鲜人都把他视为恩人,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1882年,那一年的袁世凯年仅23岁,按照现代的成长录,他还是个翩翩少年。而此时的袁世凯正赶上了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
此时,朝鲜正值壬午军乱,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之父兴宣大院李昰应利用军乱成功夺取政权。而朝鲜王妃闵妃与太院军又有嫌隙,彼此看不惯对方,于是闵妃便请求清廷出兵平复军乱。清廷允了,清帝便派袁世凯跟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带领军队东渡朝鲜,帮助朝鲜国王平定军乱。
而在平乱之中,袁世凯英勇善战,精进勇猛,带领军队冲在前端,将士们深受其感染,一顿猛攻,平复了军乱。正是在此行之中,让吴长庆看到了袁世凯的闪光点,这也是后来袁世凯不断发光发亮的起点,以至于后来清朝重臣李鸿章也对袁世凯刮目相看,对他是十分欣赏!
镇压兵变之后,袁世凯就在朝鲜开始了改变他人生的12年。
1882年,23岁的袁世凯被任命驻藩属国朝鲜,在朝鲜帮扶军务、训练朝鲜新兵。三年后,1885年,袁世凯被李鸿章重用,命他前往朝鲜作为长驻使节,顺便送问罪的太院君回朝鲜。
在这几年内,袁世凯也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因为袁世凯锋芒毕露,风头太盛,压制了日本对朝鲜的野心,成功带领清军击退野心勃勃的日本,还巩固了中国在朝鲜的地位,才使得他被日本人记恨。而他展露才能,混得风生水起,也难免被身边人妒忌。
所以,顶不住这种高压的他最终回到家中。庆幸的是,李鸿章慧眼识珠,重新重用了袁世凯,也正是因为李鸿章的重用,袁世凯才开启了在朝鲜最辉煌的九年。
作为常驻使节的袁世凯,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政治见解、强大的个人魅力。在朝鲜朝廷中,他训练了一大批精锐的朝鲜军队,为自己培养了强大的势力,手握重权。于此同时,他用自己的手段力持大局,稳定了多年来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还纳了朝鲜皇亲国戚做自己的姨太。
为了巩固清廷与朝鲜的宗属关系,维护清廷在朝鲜的利益与尊严,袁世凯一步一步,运筹帷幄,掌握朝鲜局势,暗中监视朝鲜政府的一举一动,甚至还干涉起了朝鲜内政、外交,朝鲜国王还总对他称赞有加,十分感谢。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朝鲜俨然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
年轻的袁世凯,在朝鲜开启了他飞黄腾达的一生,虽然过程中有些许小风波、小困难来阻挡他的前进道路,但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最终,他却放弃“太上皇”之位,打道回府。这又是为何呢?
自然不可能没有原因,分析了解当时情况,才知道他的放弃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权位哪里有性命重要。所以,从袁世凯本身出发,回国是他无奈之举,也是必须之举。
这还得从1894年的东学党叛乱说起。东学党此次叛乱,袁世凯和李鸿章并没有太过于重视,不过觉得就是朝鲜内部的小打小闹。而狼子野心的日本也知道了这件事,他们打算趁此机会,打压清廷在朝鲜的势力。日本耍心机带了一批又一批丙来到朝鲜。
面对日本的“大军”,袁世凯只能去搬援兵,但援兵并未理会他。因此身为“太上皇”的袁世凯不仅颜面尽失,身处险境,甚至还差点命丧黄泉。这一年恰好是甲午战争的前夕,种种坏事都给了袁世凯一种不好的预感,让他明白朝鲜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果断告病回国。
其实单从袁世凯在朝鲜做太上皇的12年经历就可以看出,袁世凯并非庸才、愚昧之人。虽然他文学之才略微欠佳,但是他的带兵能力、政治手段、利害的权衡、对各种事物的自如应对、慧眼识人才的能力、以及其领导能力都是非凡的。说他是乱世枭雄、治世能臣也不为过。
吴长庆在82年的那场平乱战役中赞扬他:“治军严肃、调节有度、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李鸿章也为他写过评语“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可见当年的袁世凯多么优秀,又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可。
可惜他空有枭雄的手段,却少了英雄气概。利欲熏心,对权力和个人利益的渴望让他毁了自己一生累积的名誉,最终身败名裂,背负上百年骂名。一代枭雄,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