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唐朝巡狩礼简介

时间:2020-06-19 08:50:57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巡狩”一词在多部古籍中都有出现,是古代君王的礼仪制度之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我们大致可以把巡狩理解为天子视察邦国州郡,早期属于军礼之一。到了唐朝则是变成吉礼,成为以礼治国的典范,算是把这个礼仪逐渐趋于完善,所以唐朝的巡狩礼规格和等级都变得完全不一样。这次就准备讲讲有关巡狩礼的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就别错过啦。

巡狩礼的历史起源

巡狩,亦有巡省、巡幸、巡游之别称,主要指古代君王出京巡视监察天下四方,是一种具有政治性外出考察性质的礼仪活动。"古者帝王莫不巡狩",天子外出巡视地方,乃是古礼之制。"巡狩"一词最早见于史籍《尚书》之中,其云:"五载一巡狩"。巡狩至晚于西周初期便已成为重要的政治礼仪活动,其产生与王朝大一统的社会发展态势有关。巡狩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外出巡视下属的地方武装的军事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军事意味。其后,随着王朝的建立与封建社会的形成,最初的巡视的军事活动逐渐礼仪化、制度化。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诸侯王皆以周天子为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建立。周天子以上古之习,需定期巡狩于各诸侯国,视察各国的治理发展情况,并以此彰显自己的统治权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天子巡狩四方诸侯如同诸侯朝见天子一般,皆是职责所在。《孟子》中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时期的天子巡狩已经成为古代帝王控制各地方的有效方式,已经呈现制度化、礼仪化、理论化的特点。

秦汉承周礼之制,天子巡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帝王军礼,既是礼仪制度,也是政治活动。巡狩礼是封建皇帝标榜"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的社会实践,亦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威严强势的象征,蕴含古代封建王朝以礼教化万民的治国思想。

唐朝承袭并发展秦汉以来的礼仪制度,将巡狩礼作为君王控制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在进一步完善巡狩礼之礼仪程序。唐代皇帝频繁的巡狩活动频繁,对唐王朝的统治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代巡狩礼之礼仪章程

巡狩礼完善于唐朝,并受到统治者与朝廷官员的重视,在《大唐开元礼》《通典》等史籍中皆有详细的成文规定。唐代天子巡狩之礼有系统完善的礼仪规范,在巡狩出发之前、行途之中、至巡狩之地以及巡狩结束的返程回宫皆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唐朝依周礼之制,巡狩之前颁布敕令,昭告天下。据《周礼》记载:"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不敬戒,国有大刑。"

其所记述的就是周天子巡狩之前沼告天下的王令。唐朝皇帝巡狩之前亦要颁发诏令,通告天下臣民。巡狩队伍出发之前,皇帝还需依据《礼记·王制》的规定祭祀昊天上帝、祖宗、社稷。唐朝巡狩出发前的祭祀包括斋戒、陈设、銮驾出宫、亲告圜丘、銮驾回宫的皇帝亲告,告社稷则荐玉帛及进熟,告宗庙则晨裸及馈食,以及无需銮驾出宫和回宫的有司摄事。皇帝祭祀亲告和有司摄事之礼结束,方可出宫。

巡狩开始,皇帝与随驾众臣"出宫,大备卤簿"。卤簿即是皇帝的仪仗护卫队伍。唐朝除天子拥有卤簿外,便只有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王公贵族以及三品及以上的大臣和命妇才能拥有相应等级的仪仗。皇帝的卤簿仪仗最为奢华盛大,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种,于不同场合使用。

而在天子巡狩。宣扬帝王威严,彰显皇家风范的重要礼仪活动之中,则用规模最大的大驾,陪驾朝臣,礼乐队伍,警卫车马,旌旗华盖,华贵恢弘。

唐代皇帝巡狩队伍出发时经过国门,亦需有司部门祭道神,"軷于国门,祭所过山川",在国门处积土为軷,以象征山川,皇帝车辇辇軷而过,以表示巡狩之途平安顺利,无险无阻。

巡狩途中,皇帝要"至于岱宗""燔柴告至",即至泰山脚下,烧柴祭天。唐代的这一巡狩礼的仪式在承袭古制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唐朝前期是"先燔后奠",玄宗开始改为"先奠后燔",先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配享,再积柴燃烧,告知上天已经到达的消息。然后,"望秩于山川",遥祭一方名山大川,可不需皇帝亲至山川所在之地。

祭祀山川,告知上天之后,唐朝皇帝要在巡狩之地召集地方诸位刺史县令和其他藩国客使一起聚会宴饮。其后,皇帝通过随驾的有司官员来"考制度",观察巡狩之地的政治,了解地方民风,协调查实地方农业时令、节日俗礼,巡查律令,规范礼乐,并针对视察情况贬黜或奖罚。在"考制度"之余,唐朝皇帝亦会依据惯例,举办狩猎以及宴饮等具有游乐性质的活动。

狩猎结束后,皇帝要銮驾回宫。返京回宫后皇帝还需再次祭祀,"归格于宗祢",恭敬地将祖宗的神位再奉回宗庙之内。此项祭祀之时,要用牺牲一牛。纵观唐朝皇帝的巡狩礼,不难发现整个过程有浓烈的礼仪性质与政治色彩,出宫与回宫的祭祀以及皇帝的卤簿仪仗等皆有完善的礼仪规范,而巡狩时对地方的政治、法律礼乐等详细考察,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这些皆与唐代君王巡狩礼的深厚文化内涵有关。

唐代巡狩礼之文化内涵

唐代巡狩礼在形式上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并严格依制实行各项仪程。与唐以前巡狩作为军礼以达到军事震慑的目的相比较,唐朝巡狩礼增加吉礼的性质,在威慑之余,亦通过祭祀宗庙、遥祭山川的仪式寻求天地人神的保佑。这使得唐朝巡狩礼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皆有重大意义。

巡狩过程之中,唐朝皇帝除体察民情、勘察吏治外,最多的活动便是狩猎。唐朝李氏皇族有北方鲜卑的血统,尚武之习颇为浓厚,尤其是射猎,并且在整个唐朝的皇帝巡狩之中,狩猎贯穿始终,为历任唐皇所喜。

唐皇狩猎范围广泛,次数频繁,在日常射猎与季节田狩之外,巡狩所至之处,皆是狩猎所到之处。唐高祖时期,整个武德年间的巡狩皆是因狩猎而开展,这一情况持续良久,亦为后代历任唐皇所袭。巡狩之中的狩猎活动,不仅仅是唐代皇帝的娱乐身心,亦是作为统治者希望以此发扬建立大唐时的以武功得天下的武德,提倡训练军队,强壮兵马,并宣示大唐的雄厚实力,以稳固李唐王朝的统治。

与针对内部政治统治的巡狩礼相比,唐代皇帝巡狩礼中的出京巡边的军事武力的震慑性质更加强烈。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势力与藩国政权而言,巡狩礼之巡边是李唐王朝开拓疆土、维护统一的国威彰显,亦是对边疆政权的军事威慑。唐代皇帝巡狩地方或亲征巡边时场面盛大,气势恢宏,皆是源于宣扬声威,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威慑敌军,巩固边境,加强国防,降服藩国的政治目的。

巡狩礼仪是唐代皇帝观察地方管理,了解民风,清明政治,实现下情上通,维护统一,巩固统治的目的。唐皇巡视注重"龙兴之地",热衷于返赴其发迹之地,例如太宗出生于武功庆善宫,便多次巡幸武功旧居;玄宗亦经常巡幸其发迹之地潞州。

此外,山东巴蜀一带,以及长安附近的皇家苑林皆是唐皇巡幸常去之地。巡狩是皇帝掌握百姓生活真是状况的重要途径,勤于巡狩,可及时探察地方官吏的优劣及政治能力,奖善惩恶,督促地方官员恪尽职守,敬民爱下,公忠尊上,以创造出政治清明的大唐盛世。

唐代君王巡狩亦有避暑巡幸,游玩娱情之意。东都洛阳、九成宫、凤泉汤、新丰之温汤、温泉宫、华清宫以及其他古迹名胜之地,皆是唐皇常巡幸游玩之处。总体而言,唐代皇帝出京巡狩,观察地方政治与民情,或整顿地方吏治,或以军事武力震慑边疆势力,具有李唐皇室尚武之风气,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可以说,唐朝的盛世开创与发展与天子巡狩之礼有一定联系。然而,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发生转变,君王巡狩之礼的风格已发生巨大的变动。

唐代巡狩礼之风格巨变

盛唐时期,唐皇巡狩,或考察民风,或讲武靖边,或猎场扬威,或休闲避暑,颇具盛世气象,君臣文人常以诗歌为其唱和。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渐微,帝王在宦官和藩镇的操控下,极少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巡狩之礼,或耽溺玩乐,或逃亡避难,风格巨变。

唐前期的皇帝巡狩,大多会游山玩水,休闲放松,却并非是巡狩的主要目的与活动,更多的是关乎地方政治与民情,甚至与国家边防军事相关联。而后期唐皇的喜好出京巡狩,则是一味耽于玩乐,巡狩的性质较盛唐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将出巡所观所察和治国相联系,只是纵情山水,以图享乐。代宗多次巡狩出宫,于昆明池踏春,于章敬寺度僧,关注的却是"繁华奚所荣,金风扇微凉"。

相比较太宗、玄宗,后期敬宗等皇帝亦喜好打猎,但却是以此为乐,不分昼夜。唐僖宗更是沉迷骑射击球,不亲政务。甚至昭宗在避难之时,亦不忘大肆出巡游玩。特别是在唐末,出京巡幸已经丧失盛唐时期的本质,沦落为皇帝出奔逃难的方式。可以说,唐代后期的君王巡狩史就是唐王朝倾覆的历史。

面对李宦官与军阀对唐王室的倾覆,以及昭宗、僖宗等唐皇的畏缩,唐代文人徒增伤感,只能悲叹"两传花捧御衣香,万岁山呼辇路长。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道尽对唐王朝的真挚忠诚与无奈其走向溃散的哀婉。

就连唐末民间都传唱《乾符六年童谣》:"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

再难寻到唐太宗灵州巡狩之时的"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扬麾氛雾靖,纪石功名立。"中勒石记功,奏凯而归的雄伟壮阔与威震绝漠。

结语

唐朝沿袭古制,完善天子巡狩之礼,恪守巡狩礼中的各项仪程,出宫前的祭祀,巡狩时的卤簿仪仗与观政采风,回宫后的恭敬祭祀,无不有严明的礼仪规范,甚有大唐风范。而唐中后期,国力衰微,局势动荡,唐皇巡游已经失去前期的盛世风采,下情上通的政治行为与军事武力威震边疆势力的雄伟壮阔一去不复返,巡狩沦为唐末皇帝享乐避难的方式。可以说,唐代巡狩礼的发展演变,见证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升平盛世到山河破碎的历史进程。

网友评论

上一篇:李世民杀兄逼父,为什么还能得到如此之多的好评

下一篇:徐茂公的原型人物是谁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