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和庞涓原本是同窗,按理来说两人应该关系不错。但庞涓却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故意陷害他,还对孙膑展开酷刑,导致孙膑今后都不能站立行走。此后孙膑隐藏于世,无人问津,后来齐国觉得孙膑依然有潜力,于是将他接回齐国。孙膑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意志并没有削弱,他时刻都在寻找复仇的机会,此后孙膑在两次对阵庞涓的关键战役中都得到了胜利,终是为自己报得大仇。
《史记》一书中说过:“孙武既死,后百余年有孙膑。”《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死掉了,但几百年以后又出了一个同样的天才孙膑。孙膑自小勤学好问,拜在鬼谷子的座下学习。同样的故事中,另一个男主角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他称呼孙膑为师兄,两人勤学好问,每天辛苦钻研,兄弟之情甚是浓厚。
这样的和谐氛围在庞涓学成下山之后被打破了。孙膑因为天赋甚高常常比庞涓懂得更多,而且他学习时间更长,水平比庞涓高许多。庞涓难免对孙膑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嫉妒之情,而后扯出一大段问题。
庞涓下山后来到魏国,成为魏国大王重用之人,然后过了几年孙膑也下山了,来投靠自己的师弟。在魏国大王对他们两人的考验中,孙膑占了上风,庞涓深知如果把这个有才能的师兄留下来,自己便不再会被重用,他便诬陷师兄与其它外贼勾结,想要谋取大王的江山。而孙膑也因此锒铛入狱,脸上留下了刺青,膝盖也被生生剜去。
庞涓还试图偷偷夺取孙膑祖先给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并趁机要了自己师兄的命,让世上再无威胁自己的人。
庞涓对曾经亲如手足的师兄如此残忍,足以见得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幸亏孙膑忍辱负重,最后逃过了死亡这一劫,本来应该抱着残缺度过一生的他也燃起了复仇之火,庞涓的报应终于来了。
孙膑最后逃跑了,他认清了自己的师弟是何等残忍之人,靠着自己的装疯卖傻,一路逃跑。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的艰酸苦辣,最后逃到了齐国。
有名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简直就是为孙膑量身定做的,孙膑虽然说是已经残废了身体,但他的心灵依旧明朗,他的头脑也依旧灵活。他在齐国得到赏识,成为了齐国军师。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孙膑看清了当时的局势,魏国是那几个国家里实力最强劲的,它不断地攻打韩国和赵国,孙膑也因此想了一计。
公元前342年,魏国大肆进攻韩国,想要将韩国一举灭亡,为自己统一天下做更进一步的准备。而韩国支撑不住了,便向齐国求救,巧合的是,当时的魏国大将军就是庞涓,齐国军师就是孙膑。
孙膑立场在齐国,当然不想让魏国在统一大业上更进一步,但如果直接硬碰硬去韩国救援,他们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所以他首先放任韩国和魏国两军交锋,然后两个国家便打得精疲力尽,这时他再带着齐国的大将们去攻打已经十分疲惫的魏国。
这就是围魏救韩,也叫围魏救赵。这次的事件就体现了孙膑的确比他的师弟庞涓要强上许多。
而在后来,孙膑又出了一个“减灶之计”,他深知自己师弟的秉性是十分狂妄自大,肯定看不起齐军,于是他偷偷观察,果然发现师弟的军队正在暗中观察齐军。在这之后,他首先将军中的炉灶由十万减到五万,又由五万减到两万,试图让庞涓以为齐国军队太过胆小,士兵们都逃跑了。
而庞涓在知道这件事不久后,就疯狂赶往齐军的驻扎地马陵,谁知马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恨极了庞涓的孙膑也诸多布置,要置他于死地。
孙膑在一棵大树之上刻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在天色朦胧时,庞涓带着火把发现了这个字样,顿时万箭齐发,魏国大军被一举歼灭,而庞涓也深知在劫难逃,大呼一声“遂成竖子之名”,然后自刎而死。
很明显,这是孙膑赤裸裸的报复,但是我们却不能说他卑鄙无耻。他这是忍辱负重,是用兵家之术将庞涓此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哪怕他的身体不再完整,他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报了仇。这是君子杀人,这么干脆利落,这么明明白白。
孙膑报复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忍辱负重,也在于他的才智过人。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并且很多都是旁人所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绝对不能一声不吭,那样只会让悲剧愈演愈烈。
如果别人伤害了你,千万不要忍耐,也不要试图忘记你的屈辱,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择手段,最后遭到反噬,伤害到自己。你需要做的是忍辱负重,最后凭借干净利落且君子的手段报复回来。
当然,生活给你的也不全是这些不开心,很多人会给予你欢乐幸福,你需要做的只是好好接受它们并且感恩。
所以希望你也做一个赏罚分明,回报有度的宽容善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