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非常多的风云人物,其中就有战国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分别是齐国、赵国、魏国、楚国人,但秦国当时那么强大,为什么秦国的公子却没有入选到这战国四公子里面呢?而没有入选的秦国最终却完成了统一,这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研究历史是有趣的事情,但是毕竟古籍就那么多,感兴趣的话都可以读一读,但是你要是想在历史学领域,尤其是在不依靠新的考古发掘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毕竟古代文献,尤其是靠谱的文献,越往上研究就越少,书就那么多,早就被专业人士甚至是业余人士读完了,你要想纯从从读书中发现新成果,那绝对是个天才。
清代有个读书人叫做崔述,这个人名气不大,因为他本人不擅长写诗文,也不是官员,他是个历史学家,擅长文献考据,这也是那个时代清朝特有的文化氛围,只敢在故纸堆里,纵横驰骋,怀疑杀伐古代一切传承下来的书籍。
这个崔述很厉害,他有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要是说出来你可能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事2000多年愣是没人发现。
他的这个发现很有趣,那就是周朝其实早在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就亡国了,这个结论可是有点惊世骇俗呀,我们都知道最后的周天子是周赧王,这个《大秦赋》里也有演过,就是那个心情激动无比,咒骂秦人不过是自己仙人马奴的那个老头。
这个周赧王是末代天子,也是咱们教科书上写的,怎么崔述有什么新发现,推翻了这个结论了吗,那为什么我们教科书上还写的是周赧王是最后的周天子呢?
这个国家亡不亡,关键看你什么标准,有人说末代赵王是赵王迁,但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六年后才被灭,但大家公认的还是赵王迁是末代赵王。
如果按照通行标准,你会发现崔述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历史过程不细说,简单来说下结果就是,周天子把属于自己的最后一块土地也分封了出去之后,周天子已经彻底没有一寸土地了。
而没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说他是亡国,这也完全是合理的,这里就要表扬一下《大秦赋》的编剧了,因为剧中出现了东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这个尽管很多人搞的一头雾水,但其实是符合历史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周朝的基本制度分封,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天下初定,周天子分封诸侯,当时土地大人口少,用手大概一指说这个地方就归你了。
于是这个有功之人就带着“锅碗瓢盆”的礼器出发了,有天子昭命和一套礼乐典章,从此你和你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可以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这个地方就是属于你们家族了。
但这个分封有个致命的缺陷,大臣有了功劳就要分封,可是地越封越少怎么办,而且有些到了后期,都是抢地盘,抢完之后,让周天子盖个戳认证一下,说这个地归我了。
这是周朝的命门,地越来越少,分封终有到头的时候,终于在周显王二年的时候,被逼无奈之下最后一块地盘也分封了,从此周天子就连一寸土地就没有了。
没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说他已经亡国了也行,不过分封的也是周天子的兄弟,暂住在兄弟家也没什么不行的,周天子没地方住,经常轮流住在东周君或者西周君家里,于是在《大秦赋》里,我们看到了同时存在着东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这是符合历史的。
因为周天子其实早就没了地盘,属于寄居在别人家里,分封分封本来是好制度,到了最后弄到天子连一寸土地都没有,这说明任何一种制度,时间长了都需要打补丁或者升级改造。
《射雕英雄传》里有个有趣的情节,聪明的黄蓉为了通过渔樵耕读这一关,黄蓉出了一首非常刁钻的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这首诗是讽刺孟子的,尤其是最有一句让阻拦他们的儒生很是难堪,黄蓉的意思是,孟子那么有才能,你应该去效忠周天子,干嘛到处跑,不是到齐国就是到魏国。
黄蓉只是一是机巧而已,这个话题完全可以反驳,而其可以反驳的理直气壮,要是孟子去了周天子那里,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呢。
分封的意思就是这个地就给你们家了,你们世代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对里面的土地人们全权负责,周天子不再享有所有权。
然后这里面往下就是逐级分封,太子给你封个国,国君在把土地分封给大夫,这样一级一级封下去,最后一个等级就叫士。
这里面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我奴仆的奴仆不是我的奴仆,每个人之效忠听命与自己的上级,对越级的上司完全没有效忠义务,这就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家臣篡位的基础。
国君只能命令大夫听话,大夫手底下有自己的兵马,如果大夫不听话,国君是没办法直接命令大夫手底下的人的,这样一路走下来,以下犯上的事情就时有发生。
因为封地是世袭的,你又拿不走,所以听不听上司的话,也是看下属的心情,这种体制到了战国时代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为这样效率实在太低了,而且世袭封地,当地的封君想的就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对国家利益不是很关心。
这里面改革最成功的就是秦国,正是秦国最成功最彻底的变法改革,才是秦国最终能够战胜其他六国的根本原因。
从春秋时代开始,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不断的攻伐,国与国之间的攻伐,就必然要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提高效率。
现在我们干什么事,不管多么困难的事,领导布置完任务之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行不行不行的话我找别人。
但是在先秦时代,这种对话是绝对不会发生了,比如晋国国君说,这楚国最近有点不老实呀,赵大夫你带兵教训一下楚国吧。
这个赵大夫一定,最近刚到了一批美食,此时出兵就吃不到美食了,于是回复晋国国君说,臣能力有限,打不过楚人。
这要是换到现在,国君肯定会说,你不行是吧,让魏大夫上吧,我扯你的职,但是在古代国君无法撤大夫的职,也无法剥夺他的封地,这样一来大家对发布的政令肯定会挑肥拣瘦,效率肯定不高。
不要说效率不高的问题了,国君因为对手下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国君被干掉的事情经常发生,整个春秋战国发生内乱,是所有国家通行的弊病,跟国君是不是昏庸没有关系。
最著名的就是韩赵魏三家干掉了晋国国君,田氏家族代替了姜氏家族成了齐国的新主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连位置都朝不保夕,怎么谈效率怎么谈竞争。
古人也不傻呀,面对这样的情况,那必须变法,谁先变法成功,谁就能获得优势,谁变法彻底,谁就能获得长久的优势。
如何提高效率,各国君主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改变这种分封的局面,把手下这些世袭的官位,变成跟自己打工的,随时可以撤换。
只有掌握了人事权,君主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权力,国家的政令才能更好的实施下去,于是变法就成了那个时代君主们都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不变不行呀,你不变别人变的好了就要来打你。
变法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分封结构,把分封制度改成郡县制度,郡县长官不世袭,谁上谁下有考核标准,君主觉的你不行就让你下去。
从封建到郡县,最先成功的是魏国,魏国在战国时代,首先开始变法,迅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完全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魏国不但夺取了河西高原,连后来秦国著名的,东方六国不可逾越的关隘函谷关,都被魏国夺走了。
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国力衰到了极点,魏国也是极盛一时,但改革随着魏文侯的死亡就终止了,最终吴起被逼走,魏国的改革就结束了,从此魏国也慢慢走上了平庸与衰败的道路。
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改造而来秦国,便世袭的分封为郡县,这一点秦国做的最彻底,最终即便是商鞅被车裂了,秦国的变法事业也进行的比较彻底,并最终让秦国走向了胜利。
为什么变个法这么难,除了秦国其他的都失败了,变法的根本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你世袭的爵位官位给剥夺,一切都得重新按照功劳重新分配。
你这不是明显要了那些有世袭爵位人的命吗,而且一国之内原来绝大部分都是这种世袭势力,你要革他们的命谈何容易,但是一旦成功了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什么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因为秦军有明确的规定,斩首一级给你什么样的爵位,一共二十级爵位,所以每次打仗,秦军看到的不是敌人,而是一个个明晃晃的爵位和金钱呀。
很多人都夸秦军的军功制度,但是这只是变法成功之后的表象而已,别的国家都不傻,打仗立功就可以加官进爵,这么简单地道理,不要说战国的人知道,夏商周估计都知道这个道理。
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国有那么多的爵位官位给到士兵,其他国家没有,因为其他国家的爵位都被旧贵族占着,他们不肯放手,不管国君如何许诺前方将士,顶多也就是得点钱财,加官进爵不是不可以,你得等到你上面的老贵族死了,而且还的运气好,自己功劳足够大,才有可能加官进爵。
为什么战国四公子这么出名,因为他们个个势力都非常强大,都有自己的门客,而且他们本身都是王族出身,除了楚国的黄歇之外。
这样的身份,他们自然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们自然也是全心全意的为国办事,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高,所以他们一直在,一直在影响着自己的国家。
他们本身的确很能干,问题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保证一直做正确的事情,人总有糊涂的时候,但即便是他们犯了错误也不要紧,反正他们的位置一直在,没人可以把他们撤职。
对比一下秦国的魏冉你就看出来差别了,同样是位高权重,同样是对本国影响巨大,魏冉为相却几次上下,一旦某个时候,他做的不好,被撤下来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最后一次被撤职后,抑郁而死,连带着自己举荐的白起最终也因为没了靠山,而被秦昭王给赐死了。
秦昭王赐死白起当然是错的,撤掉魏冉或对或错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可以撤,但是战国四公子呢,他们的身份和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做的不好的事情,依然是稳稳在位,这样的体制,你最终遇到一个混蛋人物,那铁定完蛋。
秦国的郡县制度,和其他国家的分封制度,很明显郡县制有巨大的优势,郡县长官不世袭,当然要卖命工作,不合心意就换了你,这种体制肯定有弊端,但是比分封制却是好太多,分封制下,这个地方的管理者好与不好全部靠命,而且从逻辑上讲,一个家族世代统治这里,要保证每一个统治者都很贤,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代之后必出逆子,这是个概率问题,时间久了总会出问题,谁也不能改变。
秦国没有战国四公子,秦国也不需要,秦国需要的就是无数个不知名的郡守,不知名的官吏,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秦朝这件机器告诉运转,统一大业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郡县制代表着未来,分封制代表着过去,用未来治理攻击腐朽之势,秦国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