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

时间:2018-12-19 09:37:45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独尊儒术,这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的一道思想政策,也正是因此,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影响了汉民族两千多年的主要思想。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到后来只剩下儒家一枝独秀,并且延续了数千年,不得不说,提出这一理念的董仲舒,他的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然而,汉武帝虽然接受了他的这个提议,对于董仲舒本人却一点也不重视,这又是为什么?

董仲舒,儒家大佬,在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绝对是位承上启下的大成者。汉武帝正是从董仲舒的学说中认识到儒家学说更加适合于汉朝的统治,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1.被“欺负”的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已,而且在兼并频繁的战国时期,儒家学说根本就不合时宜,这也是孔子、孟子这两位儒家大佬在周游列国时处处碰壁的原因。

秦国以农、战二策迅速增强国力,成为了战国时期列国纷纷仿效的对象。客观的说,孔子的治国三条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在不得已,必须要去掉这三个条件之一或者之二时,孔孟最先去掉的是“去兵”、“去食”,只保留“民信之”。他们认为,立国可以不需要粮食和军备,只要是人民信任统治者就可以了。这个观点别说放在兼并频繁的战国时期,就是放在任何一个时期,也是迂阔之谈。

春秋不同于战国,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已经很频繁了,政治、外交、军事已经具备了后世诸子百家的理论雏形,在孔子眼里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何况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快速融合的时期,列国为了兼并或者自保的需要,都把农战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对策。儒家此时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吹放弃农战,严重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一直到秦朝和汉初,儒家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处于被打压的境遇。

2.儒家学说终入汉武帝法眼

汉朝建立后,刘邦鉴于国家现状,推崇“黄老学说”,意在休养生息,恢复民力来缓解统治阶级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经文景之治后,国家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汉朝的统治阶级和贵族无不信奉“黄老学说”,把其奉为治国的圭臬。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匈奴的不断侵犯;二是遍布大汉王朝的诸侯王。匈奴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危及汉朝的存续;诸侯王们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使汉朝的实力被掏空,自己的皇位很有可能不保。

可是,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削藩,整合力量;其次,再举全国之力与匈奴决战。此时,汉朝立国之初的黄老之学推行的清静无为之道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国策。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匈奴和诸侯王这两个问题,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统一思想,制定新的国策。

董仲舒“天人三策”中的第一策巩固统治、第二次策治理国家的政术完全符合汉武帝的需要,因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全面推行儒术后,“大一统”学说和“三纲五常”成为了汉武帝削藩的理论基础,再结合中行偃“推恩令”的手段,汉朝逐渐地恢复了对地方的统治,整合了国家的力量,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举得了巨大的胜利。

随着国力的上升和对外战争的胜利,汉朝不断开疆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3.欲以“天人感应”说服汉武帝

可是,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汉武帝开始飘飘然,逐渐地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仅耗费尽了文景之治时期积攒下的国力,还使人民离失所,生灵涂炭。尤其是后期发起的对西域的很多次战争都不具备正义性,如为了使李广利有军功和抢夺天马,不惜派大军远赴西域,损失惨重。虽然说这几次战争有为了改善汉朝马匹质量的设想,但是付出的代价确实是太大了。

汉武帝的倒行逆施逐渐引起了的董仲舒的不安,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汉朝开创的大好局面很有可能会夭折,因此,董仲舒决定进谏。可是,究竟以哪种方式来进谏,却使得董仲舒犯了难。汉武帝是位强势的君主,又在其志得意满之时,如果不能拿出说服得了他的理论,单纯的说教根本无济于事。董仲舒百思之后,决定以“天人感应”一说为突破口来说服汉武帝。

其实,这一套所谓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天人三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恐怕连董仲舒自己都未必相信。董仲舒认为,只要是做到了前两条,国家自然强盛,君主就有可能走上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道路,这时候,第三策“天人感应”,就可以起到制约君主的作用。不过,这套学说的理论基础根本就不是原生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反对“怪力乱神”的,和“天人感应”是格格不入的两套学说,那么,董仲舒为什么又会有这一套东西呢?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经”,可是,还有一套曾经广为流行的“纬”,就不为广大世人所知了。纬书在秦汉时期是被视为禁书的,它的来源是殷商时期的文化遗存,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天人感应和谶纬之类的内容。

董仲舒博览群书,综合了战国时期各家思想,把谶纬之道融入了儒家思想,继承和发扬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利用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发生在皇家陵园长陵和辽东高庙的两场大火来宣扬“天人感应”,把这两次大火说成是老天爷对汉武帝不满而进行的示警,惹得汉武帝大怒,要把其斩首,后因怜惜他的才华,才幸免一死。

其实汉武帝从一开始对儒家学说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只要是对他的统治有利,如“三纲五常”、“大一统”等,他就会采用;反之,则弃之敝屣。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是给汉武帝头上按了一个婆婆,是对汉武帝的统治和权威性发起了挑战,这是汉武帝绝不能容忍的。因此,汉武帝在利用董仲舒完成了他对权力的重组之后,董仲舒就靠边站了,坐了冷板凳。

网友评论

上一篇:刘邦白马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下一篇:刘邦谋士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真的靠老婆养活吗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