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崇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很多人都说他不好,也有的人说他是有自己的方法的,但是就是争议非常大,这其中有一件事情小编就非常的不明白,话说这个崇祯皇帝好像有设坛祭奠“洪承畴”,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当时在崇祯皇帝的危局中,洪承畴堪称是擎天白玉住。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极为看重,认为辽东兵败如山倒,洪承畴这样的重臣是不会生还的,便痛苦的设坛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公元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母亲傅氏娘家是员外,算得上大家闺秀,又很是聪慧,颇知诗礼,教子极严。
洪承畴继承了母亲的聪明基因,又得母亲的严格要求,学业极佳。11岁时因家境不好,洪承畴辍学,在家里帮母亲做豆干生意。然而学馆先生有感于洪承畴的聪明好学,让他免费入学馆学习,重拾学业。
洪承畴确实天赋异禀,1615年中乡试,1616年中进士。中进士后,在刑部任职了6年。1622年升为浙江提学佥事,1624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1627年升任陕西督粮参政。
1628年,陕西爆发了农民起义。
一心做有为之君的崇祯皇帝,一直勤勤恳恳。为省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也是穿旧的。纵使如此,大明帝国的颓势却依然如故。因富豪权贵们抗税,国库依然空虚,总是捉襟见肘。
朝堂上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打着“孔圣人”的道德大旗,行党争、谋私之实。世风日下,真正忧国忧民的实干家很少。
崇祯皇帝和朝堂诸臣都知道陕西的灾情,国库却拿不出赈灾钱粮。朝堂上,也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在饥饿放驱使下,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腐败的政府军,打不过饿红眼珠子的灾民,一败再败。
1629年,义军围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身边没有武将可用,就让洪承畴出战。
洪承畴于是领兵出战,在征战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洪承畴治军严谨、长于谋略、心狠手辣又敢打敢拼。洪承畴一战便斩杀义军300多人,解除韩城的危局。因此洪承畴得到了杨鹤的倚重,被派出去四处剿杀义军。
义军原本都是饥民,是因为没有吃的才被迫造反寻找活路,算起来也有情可原。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朝廷不愿多造杀孽。所以朝廷给杨鹤的命令是“边剿边抚”,只求稳定局势即可。
洪承畴处世已久,深知朝廷拿不出来赈灾的钱粮。而没有钱粮的安抚,饥民迟早还是要反的。所以洪承畴把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把“边剿边抚”为“先剿后抚”。
洪承畴对待义军就一个字,“杀”。抓到义军杀掉,义军主动投降也杀掉,甚至洪承畴突破道德底限诱降义军,然后再行杀掉。在灾民义军的滚滚人头中,洪承畴的能臣干臣之名却闻达于朝堂。
尽管洪承畴的手段狠毒,却立杆见影,能有效的遏制陕西局势恶化。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表现欣喜不已,终于有一个为国分忧的实干家出现了。
1631年,杨鹤被罢官下狱,洪承畴继承其职,继续镇压起义军。朝廷对洪承畴的任命,其实是变相同意了洪承畴的“先剿后抚”。此后的两年中,洪承畴的威名日盛,所到之处义军都被打败。
1634年,崇祯皇帝见其他人镇压起义军不力,而洪承畴处处建功。就把镇压起义军的大权交给了洪承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就这样,洪承畴成了政府军的“总司令”。
洪承畴果然没有让崇祯皇帝失望,他的镇压卓有成效,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和力度逐渐下降。1639年,洪承畴在潼关设伏,重创李自成部。李自成部死战突围后 ,仅余18骑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兵败后,农民起义遭受打击,几乎销声匿迹了。崇祯皇帝以为中原局势已定,就急忙把帝国最能打的名将――洪承畴派往辽东前线,主持与满清的战事。
明朝那么多人才,皇帝眼里只有洪承畴一人,足见对洪承畴的倚重。也许皇帝觉得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不够优秀,洪承畴才是名将之才。
1639年,洪承畴带着陕军到达辽东前线。1640年,洪承畴帅明军与皇太极的满清主力展开松锦会战。双方各自投入十数万的兵力,规模相差无几。
洪承畴下辖八个总兵:吴三桂部、王廷臣部、马科部、王朴部、曹变蛟部、白广恩部、唐通部、杨国柱部,计马步军14万。就兵力而论,明军略占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更大。然而,洪承畴清醒的认识到明军其实是弱于清军的。
明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扯肘。洪承畴能如臂使指般指挥的,只有自己带来的陕军 ,而对手皇太极的十数万大军则众志成城。
所以洪承畴一面竭力维持内部团结,一面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就当时的客观事实而言,洪承畴这样做是对的。
1641年,明军抵达松山附近与清军交战,在乳峰山大战,杀伤大量清军,最后清军失利。
获胜后,洪承畴立即上表,为出战的吴三桂请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以廉勇振饬辽兵。”洪承畴为团结别人而不说自己的功绩,只为他人请功,这是很难得的。不得不说,洪承畴是很有名将之风的。
首战顺利,然而洪承畴不敢冒进,驻兵不前以待时机。可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军饷不足为由,为主速战速决。有焦虑症患者之称的崇祯皇帝,也犯了急躁病。催促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使者监督进兵事宜。《孙子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崇祯皇帝在后方遥控前线的操作,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畴在皇帝的命令面前,虽知结果难料也只得硬着头皮进兵。皇太极得知明军进兵后,不顾正在严重的流鼻血,帅援兵昼夜兼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前线,切断了明军的后路。
清军生长于辽东,比明军更得地利。清军突袭塔山,趁着落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明军失去了粮草,只好回宁远就食。
明军在回宁远时,内部派系不和的劣势再现。大同总兵王朴帅兵怕留下断后,先行带兵而逃。引发了明军各部的恐慌性撤退,互相践踏,争夺道路。吴三桂等人逃入杏山,马科等人逃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不成,只好困守松山。
清军以重兵围困松山。洪承畴在坚守约一年后,因松山副将降清而兵败被俘。洪承畴原本是要绝食殉国的,因挡不住满清的心理攻势而投降了清朝。
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崇祯皇帝痛苦不已。崇祯皇帝觉得洪承畴这样的重臣,定然会以身殉国,是不会生还的,便设祭坛祭奠。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洪承畴居然没死,还降了满清。洪承畴投降的消息传入北京时,崇祯皇帝的祭奠还未结束。不知道崇祯皇帝得有多尴尬,“朕都祭奠你了,你还投降,让我的脸往哪里搁呢?”
然而,比崇祯皇帝更尴尬的是洪承畴本人。洪承畴投降后,却至死都活在难堪之中。
满清贵族早已经汉化,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熏陶。见洪承畴这样的大儒、明朝重臣还投降,对他无比的鄙夷。尽管后来,洪承畴对满清做了很大的贡献,满清朝廷始终都是防范他,不肯重用。
洪承畴投降满清,辅佐满清入关的消息传入家乡,家乡人对洪承畴无不引以为耻。
洪承畴在泉州老家建造了府邸,完工时没一个亲友上门道贺。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对有这样的家人感到羞耻,感觉无颜见人。
洪承畴的弟弟和母亲与他划清界限,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终日住在船上,隐居不出。
上一篇:明朝募兵制有什么特点?
下一篇: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