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的女儿被称作公主,这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除了一些非汉人统治的时期,称呼的习惯与汉人不同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宋朝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称呼,帝姬,比如很有名的柔福帝姬,她是皇帝的女儿,但是为什么不被称为公主,却要被称作帝姬呢?帝姬这个称呼是谁发明的,为何宋徽宗的女儿要有这样一个称呼呢?
帝王家的女儿,一直的称谓叫“公主”,加上封号全称就是“XX公主”,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大女儿叫“鲁元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太平公主”,等等。但到了宋徽宗赵佶这里,也许是浑身的艺术气质无处挥洒,他决定在女儿们的称谓上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由他钦定,专门颁诏,凡他的骨血,女儿们一律不再沿袭“公主”的称谓,改叫“帝姬”。顺带说一句,宋徽宗造人效率极高,单是女儿,就前后生了三十四个。
延续了上千年的称谓,宋徽宗为啥要改呢?他自有他的理由。《宋史》(卷一百十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嘉礼六)记载:徽宗说,他爸爸神宗赵顼时,就曾有过改女儿称谓的念头,只因当时大臣们不给力,最终没有弄成这个事。他现在是来帮助实现先帝的遗愿。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他让有关部门查阅了一下古代史籍文献,在《诗经》“雅”这一部分内容里发现,周王室的女儿就不叫公主,而称作“王姬”。
有大臣提醒徽宗,周王室家族原本姓“姬”,人家兴许是以“王姬”一举两得,既表示是姬氏血脉,又彰显乃王室之女。赵佶说咱不管他那一套,反正自古以来,周礼最为完备、最具规范,“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咱应当效仿周朝,朕之“公主”统统改称“帝姬”。
第三个原因,“公主”之名有些含糊,凡王公贵族之女,随意起来都动辄唤作“公主”,而“帝姬”,显而易见专属帝王家的闺女独享,非王公贵族家丫头敢冒名也。
天子一言九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此后徽宗皇帝的家里就再听不到“公主”的叫声,常挂在婢女们嘴边的是“贤福帝姬”、“仁福帝姬”、“惠福帝姬”,总共二十几位“帝姬”(三十四个里早夭了十几个)。要说徽宗皇帝把这称谓改得还是蛮新颖的。可女儿们跟着一个只顾写字画画、不善经管江山的老爹,不仅没享到福,相反受老罪了。
金人灭宋,徽钦二帝亡国被俘,儿女们也都跟着一起做了金人的阶下囚。一大群的金枝玉叶被金人掳往北方,这些“帝姬”们有的给金军首领当了小老婆,有的被用作使唤丫头,有的甚至被散放于兵营做了“军妓”,还有各种原因走失而下落不明的。
徽宗这一大群“帝姬”们,事后可给他儿子南宋高宗赵构带来了不少麻烦。南宋偏安江左建都杭州后,先后不断有女子找到朝廷,都说是徽宗的“帝姬”、当今天子的妹妹。
“绍兴中,有商人妻易氏者,在刘超军中见内人言宫禁事,遂自称荣德帝姬。”南宋绍兴年间,一个姓易的商人之妻,偶然在刘超的军营里听到徽宗帝姬失散的事,便大着胆子冒充说她就是曾经的“荣德帝姬”。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忙派人将其送到宫里,老爷子生养的兄弟姊妹太多了,高宗赵构也搞不明白究竟是不是,命内夫人去查验,结果仔细查体、询问,才发现是假的。想投机取巧寻富贵的易氏,最后被投进监狱,棍棒打死。
“又有开封尼李静善者,内人言其貌似柔福,静善即自称柔福。”又有一个开封的尼姑,名叫李静善,听宫里人说她长得像“柔福帝姬”,她就将计就计自称就是“柔福帝姬”。蕲州兵马统帅韩世清听说后,赶紧派人把她送到杭州。高宗让太监冯益前去验视,冯益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极有可能是假柔福贿赂了冯益),回报皇帝说是真的。赵构立马封李静善为福国长公主,钦命下嫁永州防御使高世荣。
后来高宗赵构与金人协商,要回了自己的生母显仁太后,跟随太后一起南回到杭州的宫女揭发李静善是冒充的“柔福帝姬”,她被扣押起来。又过了不久,内侍李鍨从金国回来,说他在五国城(今属黑龙江依兰县)见过“柔福帝姬”,嫁给了一个叫徐还的男人,已经死了。真相大明,冒名顶替“帝姬”的尼姑李静善被判死刑,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从“帝姬”们后来的命运结局看,徽宗皇帝给女儿你们改称谓的举措,实在有些不靠谱。非但没能让女儿们更光鲜耀眼、幸福美满,反倒是历经磨难、死无葬身之地。迷信点讲,人名称谓还是轻易不要改的好,太讲究、太花费心思于名号,结果常常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