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举鼎意外身亡,后来由他的异母弟嬴稷继位,也就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秦昭襄王。不过秦武王临终前到底有没有说要传位嬴稷呢?实际上不管秦武王说没说过这句话,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嬴稷想要继位都没那么简单,肯定是要从几方势力的角逐中才能脱颖而出。那嬴稷究竟是如何胜出的呢?这次就来简单分析下嬴稷的上位之路,一起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秦武王临终前并没有指定过嬴稷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嬴稷最终成为继承人实际上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秦武王嬴荡是一个被电视剧误读的人。嬴荡不但名字比较彪悍,而且为人喜欢崇尚强权武力,性格好强张扬,却稍微缺乏了些政治家的沉稳和内敛。嬴荡虽然死的时候才23岁,只在位3年多,但是他却是秦国当之无愧的帝业奠定者之一。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的确开始逐步变得强大。作为惠文王嬴驷的嫡子嬴荡秉承了秦国积极迸发的国运。嬴荡在位期间集中精力平定了蜀乱,稳定了后方粮仓。“拔宜阳,置三川”一直被认为是打开秦国东进屏障,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
嬴荡之所以要和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除了他那争强好胜的性格之外,实际上就是向天下诸侯“秀肌肉”,告诉大家他的野心,也就是秦国要定鼎中原的野心。
嬴荡任用之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大力士”,比如任鄙、乌获、孟说这些人。他看不惯张仪那种“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所以驱逐了张仪。他更愿意用拳头去打下一寸寸的土地,去赢得和实力匹配的威望。
但是其实此刻的秦国国力还没有能够达到“定鼎中原”的实力。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商鞅的改革,需要继续沉淀发酵,而且后方的问题实际上也没有彻底解决,比如义渠就是秦国的一个国中国,时刻对准备出远门的秦国产生着掣肘。而且由于张仪被驱逐,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恢复合纵,这对于秦国来说,外部环境其实也开始变得逐步恶劣起来。
而恰巧在这个时候,嬴荡举鼎把自己砸死了。嬴荡实际上死得比较突然,而且没有儿子,所以直接就引发了继任者危机。实际上嬴稷最终能够继任为君,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魏冉、芈戎等秦国国内的楚国势力支持芈八子。
原本武王死后,秦国国内的态势是,嬴荡虽然没有儿子,但是兄弟很多,实力最强的是两派。一派是惠文后支持的嬴壮,但相对而言惠文后不是一个政治女强人,她只是嬴荡的嫡母而已;另一派是芈八子,她有3个儿子,大儿子嬴稷在燕国当人质,那个时候当人质虽然很凶险,但也是很重要的政治资本;芈八子最疼爱的是二儿子嬴芾(华阳君),芈八子原本是想让嬴芾来跟嬴壮争夺王位的;还有个小儿子嬴悝(泾阳君)。母以子贵,所以芈八子虽然只是一个八子,但她儿子多,的确有资格站出来争一争。更关键的是她还得到了魏冉、芈戎等秦国国内的楚国势力的支持,所以芈八子的儿子胜出的几率更大。
其次,樗里疾(嬴驷的兄弟)等秦国庶支宗室势力支持芈八子。
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宗室和王室妻族的天然矛盾。而且更关键的是,樗里疾本身也是庶出,樗里疾想要获得实权,就不能让嫡后坐大。所以他所以樗里疾就一反甘茂支持嬴壮的做法,转头来支持芈八子。后来甘茂在嬴稷继位之初就吓得逃到了齐国,而樗里疾最终成了嬴稷的智囊,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再次,嬴稷继位更是赵国的一次政治投机导致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因为嬴稷从小就在燕国当人质,从小在燕国长大,母族又是楚国的庶系背景。所以嬴稷实际上在秦国的王室里没有什么根基。而赵国的国君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趁着这个机会,让赵固由代郡把嬴稷从燕国接到赵国,再送到秦国去争夺王位。这样一来,嬴稷若胜出,必然感激赵国,而且由于嬴稷在燕国长大,所以政策必然有利于山东(崤山)诸国。但是赵武灵王不会知道,几十年后,正是这个嬴稷发动了秦赵“长平之战”。
秦国国内原本即便是支持芈八子的,原本也是打算立嬴芾的,现在嬴稷突然被送回了秦国,而嬴稷回国,其实也是非常明确地告诉众人,他的背后站着赵国和燕国。但是所幸的是嬴稷是芈八子的儿子,芈八子若立嬴稷,则胜算更大。所以在诸方势力的妥协之下,嬴稷继位为秦国的国君,是为秦昭襄王。
但实际上最终掌权胜出的恰恰并非嬴稷,他实际上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只是一个傀儡。
真正胜出的是芈八子和魏冉,嬴稷继位之后,魏冉就就任大将军,并接手了咸阳的防务,控制了整个咸阳,在昭襄王三年,利用平息“季君之乱”的机会,也就是平息嬴壮发动的叛乱,清洗了所有反对芈八子和自己的大臣、诸侯和诸公子(嬴驷的其他儿子),芈八子因此彻底掌握了秦国的实权。
芈八子以宣太后的名义主政长达几十年。在她主政期间,秦国可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但不断鲸吞蚕食周边,而且还诱杀了义渠王,扫清了秦国的肘腋之患义渠。
直到嬴稷后来在范雎的帮助下,驱逐了“宣太后、穰候魏冉、华阳君、泾阳君”这四贵之后,才自己掌握了实权,成为了实权之君。后来嬴稷的做法和嬴荡其实基本相似,就是一心不顾国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实现了"秦对六国的斗争决定性胜利"。找到与实力匹配的威望,灭掉了东周,和当时的另一个大国齐国,合称“西帝、东帝”。但他晚年的事情就不谈也罢了。
文/炒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