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每一个封建落后的时代,总会在某一个时间段里站出来一批人,主张着改革求新。这些人非常渴望着拯救当下的社会,渴望着拯救于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无论最后的结局或是失败,这种求新求变的理念也是值得我们当下做借鉴的。在近代史中,戊戌变法是我们每个人都比较熟悉的一项变法运动,在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开始了,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对近代的中国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戊戌六君子中除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外,其余人都被杀害,而在被杀害的人其中,谭嗣同的家世背景不可谓不显赫,在当时他的父亲谭继洵担任着一品湖广总督的职位,手握实权,加上如此之高的官职,为何面对儿子被害仍旧无动于衷呢?
谭家原本只是一个小门小户,谭继洵的父亲在其六岁时便离世,使得原本就惨淡的家庭雪上加霜,不久之后母亲也匆匆离世,全仰仗年长的哥哥将其抚养长大,所幸的是,谭继洵在读书上刻苦努力,考中了进士,在仕途之中也是认真仔细,最终光大了家族门楣。
出身微贱能够得到如今的地位,这让当时的谭继洵非常珍惜此刻的成就,也让他害怕家族再次没落,而这一切就都反映到了他的性格上,其为人处事非常的谨慎和保守,对待事情也是如此。
后来,维新变法逐渐兴起,当时与他称得上是同事的张之洞多次邀请他一起上书主张变法,但性格保守的谭继洵屡屡拒绝,非常抗拒这种活动,也正因如此,当自己的儿子谭嗣同积极主张变法的时候,为了整个家族未来的发展,他甚至直接公开与儿子翻脸,站到了朝廷中顽固派的这一方。
在大趋势的对抗下,维新派与顽固派注定不能相容,即便互为父子,在这样剧烈的争斗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走向崩溃,再无修复的可能。
可到底打断骨头连着筋,被杀的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谭继洵难道从来没有萌生过救他的念头吗?可即便有,在当时权力高度集中的封建体制下,一个小小总督的求情又有什么用呢?
当时慈禧太后独揽大权,由她决定要杀的人谁敢站出来轻易阻拦呢?况且谭继洵为人保守,面对任何朝廷做出的决策都只敢遵从,因为这场运动慈禧已经大怒,在其眼中,这就是一场拥戴光绪,打压自己的阴谋,必须斩草除根。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谭继洵如此看重自己的家族,没有因为谭嗣同追究他的罪过已经不错了,这时若因为自己给儿子求情受到慈禧牵连,说不定会给整个家族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所以当时即便谭继洵开口了,实际的效果也只是螳臂当车,没有多大的用处,甚至可能引火上身,整个家族为之不保。
在当时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也着人通知他们情况有变,为了避免招来杀身之祸,想让他们提前逃走,谭嗣同本来是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的,但他却放弃了,他说:各个国家的变法,没有一个不是由流血而完成的,如今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有的话,我愿意从自己开始。
怀揣着如此的无私的心态,谭嗣同被捕,在狱中的那段时间,许多好友都在积极的想办法想要营救他出来,甚至有人愿改装易容代替他赴死,谭嗣同仍旧拒绝,最终英勇就义,慷慨赴死。其父亲在他死后也留下了一首挽诗,借以惋惜死去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