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渭水之盟李世民和突厥和解,30年后唐朝彻底灭亡突厥汗国

时间:2020-03-18 15:29:17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同年突厥出兵攻至泾阳,此地距离长安只有40公里。当时李世民刚刚继位,如果此时交战对唐军不利,所以决定与突厥和解,先稳固自己的地位。后来唐朝发展逐渐强盛,此后和突厥展开了30多年的战争,最后将突厥灭亡,还分别在东、西突厥领地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宋朝与辽国、金国也签订过和解条约,但一直被后人诟病,其实是因为没能像李世民这样,将失去的东西给夺回来。

(一)李世民与突厥签订和约

突厥起源于丁零、铁勒,铁勒在南北朝时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来南迁并定居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格达山。南北朝末年,中原的北部多次遭到突厥的侵犯。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后,与突厥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碰巧的是,突厥汗国发生内乱,分裂成东西两部,西突厥逐渐式微。隋文帝趁机采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全力打击宿敌。突厥没能力与隋朝作对了。

隋二世杨广登基后倒行逆施,社会发生动乱,突厥乘机崛起。国内起事的很多实力人物,包括当初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也曾臣服突厥,借其势力,扩大自己的地盘。

随着李氏父子势力的扩大,有了一统全国的趋势时,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常常以各种借口要李氏增加朝贡,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派出军队来攻城抢掠。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吃够了苦头的唐太祖李渊,为了在中原站稳脚,只有继续臣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基后不久,突厥的颉利、突利两可汗见有机可乘,率领二十万人马杀进中原,驻扎在离长安城仅四十里路的渭水之北,派大将执失思力到长安,威胁和讹诈李世民,使得长安人心大动,朝野惊慌。

李世民是个明白人,长安城内当时只有几万兵力,如果与之开战,完全是鸡蛋碰石头,后果就是城破国灭。但李世民更是个聪明人,把“里子”和“面子”两方面的事都安排得十分妥帖。

好汉不吃眼前亏,当下议和是上策,但如直接去乞和,突厥的要价难以估量,自己也难以接受。经过认真研判策划,李世民下令拘留了执失思力,先设疑兵之计,城头遍插军旗,城内军号声不断,让不知底细的突厥人认为长安城里有伏兵,且已作好开战准备,然后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严厉指责颉利可汗负约。

对话间,雄赴赴的大队唐军来到李世民身后“扎场子”,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大盛”,又得知派去的大将执失思力被擒,于是产生了恐惧感。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即刻斩杀白马立盟,签署了史称的“渭水之盟”,顺坡下驴的李世民还送了大量的金帛财物给两个可汗。突厥撤兵,一场生死大战终于有惊无险的偃旗息鼓。

“渭水之盟”签订后,李世民隐忍不发,不立即着手具体安排打击突厥的军事行动。

(二)打造千古治世的典范

李世民不是那种得过且过,当天和尚撞天钟之人,他在继续努力的励精图治——

经历了隋朝盛世和以后动乱的李世民深刻地认识到,安生利民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他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发展生产,让人民休养生息。经过努力,国家户籍培加,人口有所增长,农田耕作面积有了扩大。另一方面,他率先垂范,大力提倡戒奢从俭。禁止大兴土木营建新的宫殿,严禁厚葬。

他特别重视纳谏,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为他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指导思想。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除了魏征,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马周、褚遂良等。这些有识之士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注意加强法治建设,令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订《贞观律》,明确了刑罚制度,为了重视人命出台了死刑复奏制度。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即使皇亲国戚犯法也绝不纵容,从而使政府官吏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明,王公贵族不敢违法乱纪,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李世民十分重视教育,即位后完善和加强了科举考试制度。他重视选拔和任用官员,求贤纳才,知人善任。绝大多数各级官员能够做到勤政谋政,为老百姓造福一方。

一言蔽之,经过艰苦创业,李世民打造出了千古治世典范——贞观之治。

(三)搞好外交和国防建设

与游牧民族武装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取得胜利的基础。李世民诏令在国内西北一带开辟军马场,大量饲养军马,以备战时所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户籍人口增加,兵源十分充足,他下令扩充部队,加紧训练士兵,选拔能文能武之人担任军队的各级指挥官。据史载,李世民甚至允许士兵们在皇城显德殿内习武。唐朝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老天也臂助有志有为之人。签订“渭水之盟”不久,突厥内部出现分裂,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颉利可汗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打算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要与颉利可汗决裂。此时突厥统治区域内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经济遭到重创。

李世民乘机派军队进攻突厥的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方,不断削弱突厥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团结一切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是李世民开展外交的策略。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派使者与臣服过突厥的薛延陀部建立联盟,使突厥处于两面受敌之中。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11月,李世民诏令李靖、柴绍、薛万彻等将军率领10余万人马出击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春,李靖大败突厥军,颉利可汗被俘,突厥灭亡。对降服的突厥部众,李世民采取宽容开明的政策,保留其原有部落和风俗习惯。

北部边境安定后,李世民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并在龟兹建立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重开了丝绸之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李世民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团结。不管是被征服的或是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文末笔者感言: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公元630年突厥灭亡,历经12年时间。其间全靠李世民决策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发展社会经济、壮大积蓄国防力量赢得了时间。据史载,李世民本人一直将签订此合约引以为耻,但笔者客观的看,签订“渭水之盟”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唐朝成为古代中国一个强势王朝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

网友评论

上一篇:鉴真为什么东渡日本?

下一篇:宦官李辅国地位有多高?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