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徐晃的事情和这个关羽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徐晃对比关羽来说的话,还是差了很多很多了,关羽估计是两个量级的徐晃了,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被徐晃的援军打败的,那么假如当时没有孙权偷袭,那么就常规情况下,徐晃能打败关羽吗?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简单分析看看。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关羽的巅峰之战,单挑能万马军中取颜良首级,统兵能活捉曹操大将于禁,这都是关羽封武圣的重大战绩。
其实不然,关羽攻打襄樊不胜,终至被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关羽被活捉后身首异处,这是关羽打得最失败的一仗,代价不仅是他的性命,还注定了蜀汉政权始终偏居一隅,注定灭亡的命运。
研究此战,不应从战斗级别的眼光看,而应从战略高度看。站得高才能看得清,才好全面评价,这是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卷入的三国定型之战,其意义不亚于三国的三大战役,格局小了真看不懂。
首先,关羽进攻襄樊,绝非一时关羽一时兴起的战略盲动,而是刘备下的一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此役可追溯到隆中对时的战略规划,隆中对是让刘备先取荆襄,再下西川、汉中,然后联合东吴,从汉中、襄樊、合肥三路北上伐曹,逐鹿中原,天下可定。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做大,抢了荆州大部,而后入蜀得益州之地,与曹操打了三年汉中争夺战并最终获胜,一切都按照既定战略在执行,并效果良好,刘备漂泊半生后,快速崛起,看到一统天下的希望。
可这里还有些问题没能很好解决,赤壁之后曹操虽退回中原,但襄樊这一厄汉水上游,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仍在曹操之手,由曹仁把守,成洛阳屏障,并可随时顺汉水南下,威胁荆州。所以夺取襄樊就为重中之重,这是命关羽出兵的核心原因。在夺襄樊之前,刘备命孟达袭占了兵力空虚的上庸三郡,与襄樊成犄角之势,正是为下一步兵进中原建立前进基地的,故特派刘封前去督军。
荆州虽是为刘备入蜀提供了兵力、粮草,可毕竟是刘备根据地,又和平了几年,休养生息,兵力能有六七万人马。而周围曹操的襄樊也就一万人马,东吴吕蒙在柴桑也不过才2万多人马,关羽是最强兵力镇在荆州,没人敢挑衅的。说关羽骄傲,也确有骄傲的资本。
此役战略目标并非兵进洛阳,只是拿下襄樊,而后再找时机与东吴联动,如隆中对所说。这点必须明白,有人说关羽自此北伐,那是不可能的,五万人马孤军深入,就是送菜找死,可五万人马攻一万守军的襄樊则是合理的,符合兵法。
此战的败笔,恰恰是关羽以五倍人马却数月不下襄樊,给曹操和孙权都留出了应变的时间和空间。关羽水淹七军这种战斗级别的胜利,又让刘备觉得关羽没问题而未派兵支援,终致一盘大棋,满盘皆输。
曹操的应对,是不停的从各处抽调兵马支援襄樊。襄樊之战是在关中战役之后一个多月发起的,当时曹操新败,大量兵马撤回到关中地区,虽烧了秦岭栈道,可还得留兵防守,怕刘备借势从汉中进兵,故抽调于禁部先去救援,再组织兵力由徐晃作第二路援军。同时写信给孙权,一方面劝孙权袭击荆州,一方面缓和与东吴的对峙,方便抽防守东吴的张辽部支援襄樊。曹操并没指望东吴一定出兵,把战争胜负希望压在别人手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共组织了七路人马,分期分批向襄樊赶。这种情况下,关羽就算赢了于禁等一二路人马,可消耗之下,关羽也是必败之局。
东吴为何又要出兵?一是荆州留守部队的确不多,东吴有可趁之机。二是刘备快速崛起,并战胜了曹操,有了益州做大后方,再起战端,由荆州顺江而下,先灭实力更弱的东吴,与曹操划江对峙的可能性最大。由荆州出兵,东吴无长江天堑的优势,水军也没优势,刘备还可水陆并进,只要守住襄樊,让曹操无法参战,东吴就很危险了。当确定曹操必在襄樊拖住关羽主力,让关羽无法回援,更无力进攻东吴之际,出兵袭占荆州,把刘备堵在三峡以内,自然是上上之策。
把这些战略问题看明白,这场仗胜负的关键就很清楚了。此战关键之处,在于关羽以五倍于敌的兵力,快速占领襄樊,那曹操只能退一步建立防线,关羽留下1~2万人马守襄樊,主力回到荆州,吕蒙那点兵力怎敢去打得胜之师?这就是刘备集团完胜,三国后面怎么演绎,还真不好说。
再不济,关羽在胜于禁之后,知道曹操后续一定援军不断,放弃樊城不打了,回军荆州再等机会出现,吕蒙也不敢动,这是个平手的结果。以东吴喜欢战略赌博的习惯,还有可能从合肥处北伐咬曹操一口,也许再向襄樊的时机很快就能出现。
问题是关羽无能,还骄傲自大,败给徐晃是正常情况,就算不败给徐晃,终后败给后来源源不断的援军手上。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是守住了樊城的曹仁,史学家们多有忽视。
类似战役,我们看看解放战争的锦州。如果锦州不是快下,东北野战军两面受敌,战役会输而且损失必大,这是林彪在得知廖耀湘占领彰武后出现犹豫的原因,后下定决心继续打锦州,也是想明白快下锦州是关键的关键,用一个纵队守塔山,也是给攻锦州的部队以压力。想一想,若锦州打上两个月会怎样?
关羽之败,败在自己无能,没啥好怨的。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