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蜀国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且蜀国的内斗也非常厉害,可能仅次于魏国。诸葛亮虽然是头戴光环出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服他。有一次诸葛亮就和法正争论了一起,双方谁也不让步,后来刘备还是选择了站在诸葛亮这边,双方才安定下来。刘备一直都很信任诸葛亮,自己死后甚至愿意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只是当时的蜀国已经举步维艰了。
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闰五月,刘璋开城投降,刘备终于占领了益州,初步实现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第一步——跨有荆益。刘备阵营一片欢腾,甚至发生进入成都之后哄抢住宅、物资等事件。不过,事态很快便被平息下来,毕竟守住江山比打下江山的难度更大,这一点对刘备而言也是深有体会的。刘备很快便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是对有功人员进行嘉奖,其中诸葛亮被晋升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法正则被任命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其次是对投降或归顺的刘璋旧部进行任用,这其中最为有名的人物也算是刘巴,躲了刘备数年,最终还是成了刘备的属下。
刘备所做的第三件大事,便是制定和颁布益州的法令及制度,这便是著名的《蜀科》。据《三国志·伊籍传》载:“(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这个班底可谓是精英荟萃,足见刘备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不过,在法令的制定、颁布及实施过程中,刘备集团内部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甚至引发了一场争执,对立的双面都是刘备集团的高层——诸葛亮和法正。这一事件被载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之中,事件的本末大致是这样的:
《蜀科》颁布并实施后,部分豪强地主的既得受到损害,反弹之声很快响起,认为诸葛亮刑法峻急,没有度德量力,利用各种关系给诸葛亮施加压力。部分高级官员也开始为他们说话,带头的便是扬武将军、蜀郡太守的法正。法正认为:从前高祖刘邦入关,废除了秦朝的严酷法律,约法三章,宽禁省刑,关中的百姓们都非常怀念他的恩德。如今我们刚刚占领益州,没有垂恩于地方,就已经滥用权威,这种做法非常不妥,应该采取怀柔政策,放宽刑罚和禁令,这样才能安抚他们。
针对这一指责,诸葛亮的立场也非常坚决,甚至写了一封名为《答法正书》的公开信,对法正的观点进行驳斥。除了坚持认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之外,还在这封信的一开头写上“君知其一,未知其二”这个毫不客气的用语,足见双方矛盾分歧之激烈。
两大股肱之臣公开发生争执,刘备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史料中对此并无正面的介绍,但在《三国志·简雍传》中的一段记载却将刘备的立场及处理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天旱禁酒,酿者有刑”无疑是《蜀科》颁布后实行的法令,但官吏们却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老臣简雍只不过通过一个荤段子提出了这一严重现象,而刘备立即出手加以制止。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刘备是支持诸葛亮厉行法治这一立场的,并不赞同法正的怀柔政策。故此,《蜀科》得以顺利地颁布及实施。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些制度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刘备亲自出手记忆纠正,这既是对诸葛亮的支持,也是对制度当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和更正。由此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关心与爱护。
刘备早年能在中原享有盛誉,靠的自然不是背主的恶名,而是出色的地方管理才能。担任平原相期间,“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见《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可见是位地方管理的一把好手,管理经验丰富。故此,他才会对诸葛亮政策中的缺漏支持进行修正。
上一篇:林则徐是如何雇佣英语翻译的?
下一篇: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也不行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