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马褂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事情也还真的是有点点神秘的,好像只要是有黄马褂的人都是那种比较牛逼厉害的,那么就真的是这样的吗?这黄马褂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黄马褂这些人是不是身份非常高贵了,对于这件事情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是常例,可是赏什么、罚什么就是个问题。在清朝,有一种奖赏叫“赏黄马褂”,有一种惩罚叫“夺黄马褂”,那么黄马褂是什么?一件衣服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地位?
马褂,又称行褂。字面上看就是便于马上民族使用的一种衣服,也可以简单说是满洲服饰。但是黄马褂不同于马褂,它可不只是充当一种服饰这么简单,更多的则是象征着皇权。
黄色是帝王色这一点并不稀奇,但是黄马褂的所属者却并不仅限于皇上,甚至于一些较为普通的人也可以拥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黄马褂的黄色也分很多种。据福格《听雨丛谈·黄马褂》载,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和侍卫什长是用明黄色的黄马褂,而正黄旗官员和兵丁就用金黄色的黄马褂。不同颜色的黄马褂所象征的意义自然也不同,一般都认为明黄色是较为尊贵的颜色。
除了颜色上的差异,黄马褂的赏赐规则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种叫赏给黄马褂,另一种叫赏穿黄马褂,楼主提出的问题就属于第二种。赏给黄马褂和赏穿黄马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件衣服而后者是一种权利。如果你被赏给黄马褂,那么这个黄马褂就是个一次性产品,你可以穿,但穿破了就没有了。可如果你是被赏穿黄马褂,那么除非你又被皇帝取消了该权利,否则就可以坐拥一生穿戴黄马褂的机会,旧了破了没关系,反正还可以再做。
能够坐拥自制黄马褂权利的不外乎以下三种人。
首先是皇帝巡幸时随与馗从的随从和卫护,他们这种黄马褂因职任关系而穿,所以又称“职任褂子”,任职期满或解除职任即不能再穿。
第二种是随皇帝狩猎行围时射中目标及在校射比武等获得赏赐的人。清代咸丰以前,每年秋天都要到木兰河北省承德市北四百里大猎二十天,称为“行围”。在打猎时射中鹿的,打猎完毕蒙古人在路上献禽的,会被赏给黄马褂及其它奖品。“行围有赏黄马褂者,随围则服之,常时不得服用。”意思就是这种黄马褂只有在行围时才能穿,因此它也叫“行围褂子”。
第三种是正儿八经的赏穿黄马褂系列,即赏赐给立有勋绩的高级军事将领或统兵文职大员,我们熟悉的李鸿章就属于这个行列。这样的黄马褂也称“武功褂子”。
清代对于有功武将,除加官晋爵外,还有赐予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及赏穿黄马褂等,而赏黄马褂则是一种较高的荣誉。将黄马褂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官员是乾隆以后的事,但是在道光以前尚不普遍,咸丰以后因战事频繁才逐渐盛行起来。
“武功褂子”是清朝政府赐予高级将领的最高荣誉,被赐者的事迹均会被载入史册,它跟前两种不同,有功大臣因特赐才能穿着。所以,清代官员视得赐黄马褂为一种特殊荣誉,它代表着地位与权利。
不过前文也提到过,被赏穿黄马褂虽然是一件非常荣誉的事情,可是如果那些人犯了错或是办事不力时,那黄马褂就会被皇帝收回,俗称“夺黄马褂”,以表惩罚之意。
因此,尽管清朝时被赏穿黄马褂是一种荣誉与身份的象征,可任何时候都不乏一些形式主义,尤其是晚清,当社会处在急剧动荡的状态时,对这些服装的讲究也就没有那么强了。看到某人被赏穿黄马褂就判定其身份高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
丁超《清代黄马褂源流考》,载《清史研究》2011年5月第2期
王彦章《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