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官员们的级别和等级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在清朝时期权利最大的官是什么官呢?因为清代全是靠八旗这个制度次成功入主中原,成立清朝。那八旗旗主们的权利又有多大呢?实际上这八旗旗主到了后期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正白旗的旗主就是皇太极,他都当上皇帝了那其他的旗主也就只能俯首称臣。而皇帝也怕要是其他旗主造反怎么办?所以直接把权利收回,你们就当一般的军队来使就好了。那到底什么官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清朝的铁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是属于权力金字塔顶尖的人物。
铁帽子王并非官职,也不是爵位,而是清朝对世袭罔替王爵的特有称呼。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一般是嫡长子)继承爵位时就要降为郡王。但铁帽子王则不受此规则限制,亲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亲王。
整个清朝一共也只有12位铁帽子王,所以能获此殊荣者地位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清朝奉行的是八旗制度。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旗之间相互独立,最高长官是八旗旗主。
在清朝初期,旗主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事实上,皇帝本人也是旗主,只是最大的旗主。满清早期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皇帝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即所谓的“八王议政”。
由此可见,八旗旗主的地位比铁帽子王还要更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前期大部分八旗旗主和铁帽子王的身份是互相叠加的,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既是正白旗旗主,同时又是铁帽子王。
不过,铁帽子王和八旗旗主虽然地位尊崇,但清朝还有一个官职的地位却凌驾于他们之上,那就是清朝的摄政王。
所谓摄政王就是代替或代表暂时不具备执政能力(比如年纪太小)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也就是说,在皇帝成年之前,摄政王才是国家的实际掌控人。
清朝历史上一共只有两位摄政王,他们是清初的睿亲王多尔衮和清末的醇亲王载沣。
多尔衮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异母弟弟、顺治皇帝的叔叔。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满清朝廷一片混乱,各个旗主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相持不下。关键时刻,正白旗旗主多尔衮放弃皇位的争夺,改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即顺治皇帝。原本就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因拥立之功被封为摄政王。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居功至伟,他也凭借摄政王的身份,成为了清朝初期的实际控制人。顺治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国家大事全部都由多尔衮做主。当然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皇帝在内心对多尔衮可谓是恨之入骨。
1650年,多尔衮在外出打猎时不慎坠马受重伤,后来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9岁。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皇帝以谋逆的罪名,下令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并掘墓鞭尸。直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才为他重新翻案,恢复了名分。
和多尔衮相比,清朝的另一位摄政王就远没那么大的名气和威望了。醇亲王载沣是清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摄政王。他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并非能力出众,而是因为他三岁的儿子溥仪(宣统皇帝,即清朝末代皇帝)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大清朝的继承人。
载沣成为摄政王时,清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载沣虽然以摄政王的身份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既没能力,也没实力搞定纷至沓来的各种突发状况。以至于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反而加快了走向灭亡的步伐。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被迫辞去摄政王之职。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