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这或许是很多人印象中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听上去还是挺残忍的,而且很多人因为并不了解,道听途说,一直都以为,日本武士出门都会带着两把刀,一把是用来上阵杀敌的,而另一把就是留给自己切腹用的。这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日本武士真的会这样做吗?切腹也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尽管是武士也未必受得了,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很多人看日本影视剧或者动漫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武士带着一堆刀,什么三刀流、四刀流等等让人不明觉厉,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在日本古代,武士出门最多只佩戴两把刀,一长一短,长刀通常称作打刀(katana),短刀叫胁差(wakizashi)。
如果是上阵打仗,有些人还会带一把长兵器,比如薙刀或者枪。两把刀并没有严格的分工,更不存在一把杀人一把切腹的情况。打刀在实战使用率的确高于胁差,更多的是因为长度带来的优势,但并不代表胁差无法杀敌。事实上,所谓的二刀流并非我们所想的两把打刀,而是一手持打刀,一手持胁差,比如宫本武藏所创的二天一流。
胁差其实还有属于自身专门的使用方法,就是单手持胁差的战斗方式。日本剑术里这个被称为小太刀术,户山流就有这种剑术,香取神道流也有。封建时代,武士们陪同自己的主公拜访其他大名,为了显示自身没有敌意会把自己的打刀放在主人家的刀架上,仅仅保留脇差在身边以备不测。如果胁差无法用于实战就完全抓瞎了。
有人可能会好奇什么不随身多带几把,比如放在背上。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怎么把它拔出来?按照现在正常人的体格,,刃长超过50公分的刀基本是拔不出来的,除非刀鞘侧面有一个缺口可以让刀出入,或者持有者的臂展是姚明的水平。
事实上也没必要带太多把,至少日本的历史说明了两把刀足够完成一般战事的需要,如果日本刀真的那么不中用,它的锻造工艺也不会流传至今,早已淹没在历史之中了。有人说日本刀在战争中砍几下就卷刃了,用不了多久就报废了。这种怀揣“小日本东西就是烂”的心态到处都是。
日本刀随着使用刀刃会有损伤这话不假,但谁告诉你这样的刀砍不死人?不锋利的菜刀一样可以切肉,不锋利的日本刀怎么就不能杀人?武器都是消耗品,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不能用了,但是一把磨好的刀足以保证主人的战场需要,只要持有者自己不死。
事实上,在进入火器时代之前,日本刀的锻造,研磨和保养工艺早已甩开当时的中国几条街,有很多数百年历史经过多次战争洗礼的古刀都近乎完好的保留到了现代。至于说随身佩戴太刀,这个根本不可行,因为你知道太刀刃长多少么?80厘米!一般的打刀刃长也就70厘米左右。太刀之所以长主要是专门的骑兵部队在马上单手做片手斩。武士基本不会随身佩戴那个,因为要拔出来太费劲了,用在需要快速拔刀的居合术上根本不行。
实际上,剖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不少人高估了自己的勇气,剖一半太疼了后悔了,那个场面就没有丝毫的美感了。大家来看剖腹,是来看硬汉面不改色把自己肚子切开还把内脏挑出来的,结果看到的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喊着太疼了我后悔不想剖腹了,这太扫兴了。于是出现了介错人,专门请一个人在一边,等切腹者给自己肚子上来一刀,介错人就立刻拿长刀砍死切腹人,结束他的痛苦,避免因为切腹太疼而露丑。然后发展出来,不能直接把切腹人的头砍下来满地乱滚,那样不好看,要连一点皮,让脑袋掉在怀里,而切腹人也需要坐正,死后身体不能歪到在一边,要仿佛自己捧着自己的脑袋一般,配合着流出来的内脏,这样才有美感,围观的吃瓜观众才会觉得好看。
但是即便随便给自己肚子上来一刀也挺疼的,难以保证坐得很正,所以到了胁差出现的江户时代,当时流行的剖腹方法叫做“扇子切”,拿个扇子在自己肚子上比划一下,做个切腹切成十字的动作,然后介错人就可以砍头了,这样没有什么痛苦,不会疼的乱叫身体歪斜,吃瓜观众就认为很有美感了。
而在胁差出现之前,日本武士一般只是佩戴一把太刀。因为在早期日本武士们主要是在马上进行战斗,太刀主要是作为骑兵使用的刀。而且跟我们印象中骑兵对冲不同,早期日本武士更流行的是阵前单挑,就是所谓的“一骑讨”,甚至不允许不是武士的足轻(步兵)插手武士之间高贵的对决。
所以在当时的日本武士,并不会佩戴两把刀,最多随身多带把割首级的匕首。一直到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日本的战争才开始慢慢转为以步兵为主,于是更适合步下作战的打刀慢慢的淘汰了太刀成为了主流武器。然后胁差也开始和打刀一起佩戴,现在大家认识中,佩戴一长一短两把刀的日本武士形象开始出现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