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尔干半岛的西南地区,有着一个国土面积还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国人称之为熟悉而又陌生的“阿尔巴尼亚”。这个还没有中国台湾岛大的小国家被誉为了“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国际上一度叱咤风云。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阿尔巴尼亚。
同欧洲其它几个古老的国家相似,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也是一只双头鹰图案,据说是象征着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一位民族英雄,“山鹰之国”由此而来。双头鹰一面警惕东边的入侵,一面隔海向西张望,看来这个国家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伊利里亚人的后裔,阿尔巴尼亚人在巴尔干半岛可称得上古老居民。阿尔巴尼亚曾是希腊殖民地,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成为当时的罗马共和国一部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阿尔巴尼亚又屡遭外族入侵,而此时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还没来到半岛。
公元9世纪前后,阿尔巴尼亚相继被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经过不断抗争,曾在12世纪初建立了一个归属拜占庭的公国,又在1272年建立了阿尔巴尼亚王国。
然而好景不长,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于1385年入侵阿尔巴尼亚,到1415年完全占领该地,阿尔巴尼亚开始了被奥斯曼帝国长达500年的统治。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其统治区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希腊于1830年获得独立大大鼓舞了巴尔干地区各民族。此后,阿尔巴尼亚人民曾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起义,但都被镇压了下去。时间进入20世纪,欧洲局势动荡不安,列强又纷纷插手巴尔干事务,巴尔干半岛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库时刻有被点燃的危险;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也即将在列强的博弈中诞生了。1912年,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巴尔干地区各民族为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而进行的独立解放运动,不如说是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遗产”在巴尔干地区大打出手。
为了夺取地中海出海口,沙俄已经与土耳其打了八场战争,这次涉及到自身在巴尔干地区的切身利益,沙俄当然是“巴尔干同盟”的强大后盾。而一旁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也在静观其变,试图从巴尔干乱局中攫取到丰厚利益。
面对“多国部队”的进攻,西亚病夫自然不敌。一番激战后,塞、黑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加利亚军队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腊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耳其军队一路败退,被迫请求列强出面“调停”。
战争结束后,战败国土耳其不出所料地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在列强干涉下,交战双方在1913年5月签订了《伦敦条约》:原属土耳其的马其顿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瓜分,这三家联合发起这场战争的目标就是共同瓜分马其顿,现在各自对结果基本满意。
而另外三家还有一层目的,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密谋打败土耳其后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所在地区,这块滨海之地对它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根据条约,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被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眼看塞尔维亚借助俄国撑腰快成了巴尔干“一霸”,奥匈帝国出手了。奥匈发出动议:坚持让位于塞尔维亚西南部的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即将到手的出海口就这样被奥匈帝国拿掉,塞尔维亚人快气死了,建立一个包括黑山、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的“大塞尔维亚”梦想至此破灭。
仅就此事,塞尔维亚人对奥匈帝国的仇恨就足够了,第二年在萨拉热窝的枪声不过是一种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的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虽然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最晚,阿尔巴尼亚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的地缘优势却让塞尔维亚、波黑这些“前辈”羡慕不已。
此后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多国部队”又因领土瓜分不匀对保加利亚展开群殴。虽然塞尔维亚经过这次战争实力大强,但在奥匈帝国的保护下,新生的阿尔巴尼亚还是逃过一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相继被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军队占领,一直是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角逐的焦点。1920年,阿尔巴尼亚再次宣告独立,此后经历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和君主制,国内政局大体稳定。
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4月,意大利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国王流亡英国,索古王朝告终。阿尔巴尼亚人清楚,意大利人是为入侵希腊“借道”此地,而头顶的南斯拉夫才是一直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于是,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成为意大利的附属国。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1943年,意大利人又“反水”了,德国人只得出兵控制阿尔巴尼亚。期间,霍查领导的抵抗运动成为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民族解放的中坚力量。1944年底,阿尔巴尼亚全国获得解放。二战后的1946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此后四十年,阿尔巴尼亚长期处在霍查执政期,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个特立独行的成员。立国之初,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自然成为苏联阵营的一员。对“美帝”,霍查很早就放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与美国有任何关系。
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冲突,霍查毫不犹豫追随苏联,坚定地同南斯拉夫这个地区“大国”决裂,随即在国内针对铁托分子展开围剿。1952年,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极具忧患意识的霍查向全国发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号召。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一些“做法”引起霍查不满。1956年,当赫鲁晓夫做了那份报告后,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又逐渐同苏联决裂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霍查领导的这盏“欧洲社会主义明灯”与中国进入蜜月期,从这里获得了上百亿元的各类“援助”。在当时的两极世界,阿尔巴尼亚这个弹丸小国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周边的南斯拉夫、希腊和意大利等国有着历史宿怨或领土纠纷,可谓“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
大概因此,这只特立独行的“山鹰”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御敌于国门之外”号召下,这个小小的山国居然耗资近2亿美金在全国修建了几十万座碉堡。无论在田野上、公路旁、山顶上,还是在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各式各样的碉堡随处可见。外人无不为之惊叹:仅凭中国援助,这个人人都成了“万元户”的小国果然厉害。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国际共运领袖自居的霍查提出阿尔巴尼亚成为世界革命中心的论调。1972年,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率军事代表团访华,“要求”中国提供大量坦克部署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筑成一道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的“钢铁长城”。
要求被拒后,阿尔巴尼亚逐渐因“意见分歧”和中国决裂了。至此,当时世界的几个大国都不能合这个小国的心意。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举办了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庆祝活动,再次彰显世界唯一的独特个性。
现在的阿尔巴尼亚早已摒弃“封闭所有国境”,在近年相继加入北约和欧盟后,这个曾个性十足的小国逐渐走上富国强民的发展之路。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