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当中,一切非战争所引起的惨案基本上都是源于种族矛盾或是宗教争端。而16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的圣巴托洛缪惨案也不例外,这起惨案对法国,甚至是整个欧洲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该世界发生200年之后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每不到惨案这一天的时候都会痛哭流涕,甚至是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1572年,也就是在中国明穆宗即隆庆皇帝朱载垕驾崩、其子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大政治家张居正开始辅政的那一年,欧洲发生了一件惊天的恐怖大事——美丽又浪漫的巴黎突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同时这惨案也波及到巴黎以外的好几个法国城市,七万法国人惨遭死难!当时巴黎总人口才15万。
法国怎会发生如此惨祸呢?说起来挺悲哀的,他们不是被外国屠杀的,而是他们法兰西自己人杀自己人!这原因相当复杂,得从一个宗教帮派和一个人说起!
16世纪的时候,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这个教的“教主”,就是约翰·加尔文(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人称日内瓦的教皇。
此人是法国的一个宗教改革家,一辈子痴迷教改革,一直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他所钟爱的宗教事业。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是有罪的,上帝给你注定了,教徒能不能得救,和其本人的行为没啥关系。他一直反对天主教的那些繁文缛节,主张简化宗教仪式,鼓励教徒反对那些“不敬神”的政府,还允许经营致富,以民主与共和的原则来建立教会组织。
加尔文的观念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加尔文教在法国的信仰者,被称为“胡格诺”,意思是“结盟者”。
胡格诺教徒越来越多,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为此非常担忧,他认为这帮新教徒会颠覆政府,于是乎他专门设立了“火焰法庭”,狠狠迫害这些新教徒。
可新教徒却如星火燎原有增无减,不但城市市民、手工业者纷纷加入,而且好些讨厌国王的贵族也参加了这个教派。法国国内的矛盾越来越大。
1560年,年仅10岁的查理九世成为法国国王,他妈妈凯瑟琳·德·梅第奇作为太后摄政,而实际掌握大权的是国王的表伯父、战功赫赫的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吉斯公爵的家族代表着天主教集团贵族的利益。
而另一波势力,就是与他们水火不容的被迫害的新教胡格诺派,他们的代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波旁家族(后来的路易十四、路易十六他们就是这个家族的名人)。两大势力越斗越激烈,到1562年终于变成了公开的内战。
本来内战打到1570年的时候,双方暂时休战,但就是由于突然发生了一次惊天大屠杀,导致内战再起!这这场人为的灾难就是咱们中国人不太熟悉而欧洲历史上却非常著名的——“圣巴托洛缪惨案”,也称“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
当时双方休战后,为巩固友好关系,当权者决定胡格诺派的领袖,也是波旁家族的继承人——那瓦尔的亨利(即未来的法国国王亨利九世)娶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即梅第奇太后的女儿)结婚。
可没多久,梅第奇又后悔了,这原因是啥呢?因为胡格诺派还有个军事领袖,即法国海军上将科里尼,此人对查理九世影响太大,甚至查理九世把这位海军上将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爸爸。梅第奇太后吓坏了,她担心查理九世被“洗脑”后打算亲政,这样下来她这个太后就会大权旁落。
于是乎,梅第奇太后决定把这个讨厌的海军上将给做掉,然而暗杀计划失败,科里尼海军上将受伤了,但没死,胡格诺派教徒见他们的军事领袖遭此不幸,群情激奋。
梅第奇太后越发恐慌,担心胡格诺派报复,便鼓动国查理九世王把巴黎的胡格诺派教徒斩尽杀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查理九世和科利尼有非常好的关系。
经过很多的争论后,查理九世变得激动并掌掴了他的母亲,但由于梅第奇太后把胡格诺会报复的事儿渲染得相当恐怖,所以查理九世最终被妈妈成功洗脑,决定举起屠刀!
而且一旦进行就必须非常彻底(换句话说,他不想面对任何的报复,所以他命令斩尽杀绝)。
1572年8月24日凌晨,胡格诺派的重量级人物都聚集在巴黎,欢乐地参加亨利和公主的婚礼。
巴黎钟声刚响,对胡格诺派教徒进行的血洗就立马展开!
在吉斯公爵之子吉斯的率领下,万天主教徒和士兵、警察联合行动,他们根据事先画好的标记闯进胡格诺派教徒的家里,恣意屠杀。
可怜的海军上将科里尼被痛打一顿扔出窗外,还被割下了脑袋。整个巴黎陷入滔滔血海,老人、妇女和孩子都无法幸免,婴儿被直接甩飞、扔到河里,还有些家庭无论男女老少甚至仆人都被杀死,典型的灭门了!这些死者中还包括著名的作曲家克洛德·古迪梅尔。
一夜之间,两千多教徒变成冤魂,巴黎大街上到处都是破尸断骨,塞纳河也飘满了死尸,乃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敢吃河的鱼。巴黎还在主要街道设置了岗哨,过往行人全部盘查,一旦发现是胡格诺派教徒,立马逮捕处决。
据文献记载,惨死于天主教民之手的死难者的尸体几个月内累积在河中,以至于几年内法国人不再敢吃淡水鱼。
整个巴黎成了人间地狱!
这是巴黎历史上最恐怖、最血腥、最黑暗的一夜,由于这一天是正好法国传统的圣巴托洛缪节,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圣巴托洛缪惨案”,或“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
其实不仅仅在巴黎,惨案还可以传染,同时在法国外省的许多大城市,诸如图卢兹、波尔多、里昂、奥尔良等地,都发生了类似的血腥屠戮,胡格诺教徒被杀得尸横遍野,总共有七到十万人遇难!
新教徒的那些重量级人物几乎都死了,连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德亲王都被迫改宗天主教。,但从此被软禁,失去自由,直到数年后他逃出巴黎。
有人哭泣有人喜。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使很多狂热的天主教徒大喜过望,当时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更是喜形于色,他下令罗马所有的钟都敲响以示庆祝,还下令铸造歌颂这次屠杀的纪念币并派人绘制壁画来庆祝。
当时英国驻法大使弗伦西斯·沃辛海爵士从使馆的窗口目睹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惨状。
这位毕业於间谍学校的外交官以他的职业目光来看待这一事件,在事后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中,他认为胡格诺教徒吃亏就吃在情报混乱上,他们尽管在对方安插了不少间谍,但互不通气, 更谈不上配合行动,所以落得个引颈就戮的下场。
此次惨案是巴黎的悲剧,也是整个法兰西的悲剧,对法国人影响深远,那恐怖的记忆很长时间都难以抹去
事件发生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和"欧洲的良心"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认为天主教虚伪、愚昧、庸俗、罪恶。他养了一只猴子,并给猴子带上神父的帽子,没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针戳它鼻子,甚至用皮鞭抽打这只猴子。
为纪念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00 周年,他还写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诗》,抨击宗教狂热给新教徒带来的灾难
而宗教矛盾引发的后序效应一直持续近百年,包括后来的《南特敕令》,亨利四世遇刺,英王亨利八世的英国宗教改革,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荷兰的独立等等。应该说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时在德国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合约》是双方确立平等地位的开始。
上一篇:二战时期法国女人为何会崇拜德国?
下一篇:法兰西军中三杰指的是哪三位?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