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田信玄将自己的生父武田信虎流放这件事,其实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是有误解的。其实武田信玄和武田信虎这父子俩人并没有闹得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这种地步,后世也将这件事描述成为了武田信虎不太喜欢武田信玄这个儿子,反而更是宠爱小儿子武田信繁,想要将长子武田信玄废掉,立幼子。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作品和影视剧作中非常常见的。然而历史史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武田家正是在武田信虎时期走向战国大名化的,在武田信虎统治时期,甲斐国开始征收栋别钱、并剥夺了寺社的“检断不入”特权。而对于武田信虎是因战国大名化而被流放的说法实际上是相当可笑的,武田信虎的战国大名化始于永正十六年(1519年)修筑踯躅崎馆开始,武田信虎命甲斐国的国众们前往甲府居住,而后在次年今井、大井、栗原等家族离开甲府掀起叛旗。不过,在次月国众的联合军就被武田信虎击败,叛乱被迅速镇压。
在这之后,武田信虎前往小山田氏的郡内领地拜访,宣示对当地的领有权,同时原本从属于今川家的穴山氏也向踯躅崎馆递交了人质,从属武田家。在这之后的大永二年(1522年),武田信虎前往身延山游玩,随后又登上富士山,这两地分别是穴山氏与小山田氏支配的地域,均是代表甲斐的灵山,武田信虎以此举向邻国宣告自己对甲斐国的统一。天文元年(1532年)九月,武田信虎率领甲斐一国的军势将浦城包围,最终城主大井信元投降,武田信虎最终实现了“一国御无为”,即甲斐平定。
此时武田氏与家臣们的从属关系已经相当牢固,这年武田信虎为了庆祝小山田出羽守继承家督,率领国众们一同前往郡内谷村馆游玩,次年小山田氏便在甲府修筑了官邸,搬到此地居住。自从大井信元归降后,并没有什么家臣因反对战国大名化而反叛,自然也就没有家臣们不满战国大名化而举起叛旗的说法。
至于有人提到的武田氏的“两职”分别是板垣信方与甘利虎泰,说二人操控着武田家的实权,则更是无稽之谈。板垣信方与甘利虎泰是武田家的两个笔头重臣本身就是电视剧《风林火山》的剧情,从身份上来说,拜领了武田信虎名字里的“信”字的板垣信方,地位是要比甘利虎泰要高的,直到甘利虎泰的儿子甘利信忠时,武田信玄才许可其拜领“信”字,与坂垣氏并列。按照《甲阳军鉴》的说法,武田家的“职”乃是主管警务的职务,所谓“两职”说法也大抵是从中想当然的产物,更别提什么两职能掌控家中权柄的说法了。
实际上,按照现在的研究,武田信虎被流放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天文九年的自然灾害。
天文九年(1540年)的五、六月,甲斐国闹起了水灾,而在八月,台风登陆日本,甲斐国受此波及,影响巨大,居民的住宅、农田的作物均遭到毁坏。《胜山记》里说,甲斐国的中下级在地领主们的宅邸在台风后“千里、万里才留一”。次年,甲斐国因为前一年的自然灾害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遍地都是饿死的百姓,在这个时候,按照中世纪日本的惯例,领主是需要施行“德政”的。
“德政”原本指的是善政,在室町幕府时期,德政演变成了专指“免除债务”的代称,在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每当领主更替、发生自然灾害、频繁战乱时,百姓们便会组成一揆(一揆并不是农民起义的意思,一揆的意思更接近于的“同盟”的意思),要求施行德政,德政意味着新时期的到来,意味着破除旧岁,同改元有着相同的意义。
永禄二年(1559年),关东发生了大饥荒,因为此事北条氏康引咎辞职,将家督之位让给了北条氏政,同时北条家在次年于领内颁布了德政令。从这件事来看,在日本战国时代,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家督是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的,而武田信虎呢?
天文十年(1541年),正是甲斐国大闹饥荒的时期,武田信虎非但不颁布德政令,反而频频对信浓国用兵,使得甲斐国的国众以及百姓们非常不满,武田家在甲斐的统治迎来了危机。最终,为了维持武田家的地位,武田信玄与家臣们合谋,趁武田信虎前往骏河国探亲时,将他逐出甲斐国,夺取了家督之位。
在战国时代,驱逐原家督拥立新家督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像武田家这样的例子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后来上杉谦信称武田信玄流放亲生父亲是恶行,但是这次流放事件甲斐国竟然没有像其他领国一样,有家臣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导致甲斐分裂。这说明大家都对武田信虎非常不满,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政变,在政变之后,甲斐国的百姓们无论贵贱都对此事感到十分欣喜。
同样,从武田信玄能够顺利接替家督之位来看,大家不满的仅有武田信虎一人,而非战国大名武田氏。武田信玄并未废止父亲的战国大名化政策来寻求国众支持,仅仅只是发布了“一国平均安全令”,表示暂时停止对外用兵,休养生息。而后诸如征收栋别钱等战国大名化标志制度也是武田信玄时期定制的,充分说明了家臣们反对武田氏战国大名化之事根本是子虚乌有。
上一篇:为何说武田信玄是日本第一兵法家?
下一篇:日本战国武田家族为何没落?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