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韩赵魏将原本强大的晋国瓜分,晋国消失,而这三个国家都崛起,看起来,三家分晋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应该在这三个国家当中。然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似乎他们都不能算是最大的获利者,相反,有很多人认为秦国才是从这件事情获利最多的国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三家分晋究竟和秦国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秦穆公一心想要东进,那时候秦国与晋国之间最直接的通道就是肴函通道,秦乘晋,郑两国新丧之机,于次年派遣大军潜越晋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防备,遂灭晋边邑小国滑撤军。晋先轸等认为秦系晋争霸中原之潜在敌人,双方战争在所难免。为挫败秦东进中原之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设伏,全歼秦军,此后秦晋关系决裂。
即便如此,晋国依旧将秦国阻拦在肴山以西,使之无法东进,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晋无公族,王室内乱使得晋国不得不任人唯贤,这使得晋国开创百余年的霸业,同时也埋下了公卿夺权的伏笔,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虽然分裂后的赵魏韩三国实力强劲,但是三国已经成为三个国家,没有了晋国之前的强盛。进入战国时期之后,魏国经过变法后强盛起来,但是由于魏惠王政策的变化,魏国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损失惨重,致使魏国很快衰落下去;而韩国虽经变法,但是国内实力不足,很快也成为秦国进攻的重要靶子;赵国强盛一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大提升,但是后期赵国王室内乱,赵国也走向了衰落。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军事实力更是今非昔比,秦国东出函谷关最大的威胁就是三晋,晋国分裂后,秦国一方面用张仪的“连横”政策,分化瓦解关东诸国的抗秦;另一方面,远交近攻,近交远攻,主要的进攻方向还是赵魏韩,经多代君主努力,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也是有其原因的。
总而言之:晋国实力强盛,秦国东出无望,但是三家分晋之后,赵魏韩各成诸侯,改变了政治格局,秦国因此也有了机会,最终东出函谷关,取得以后的胜利。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在《百家讲坛》2011年11月28日播出的《三家分晋》中,王立群教授讲到: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