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皇帝通常情况下都是秉承着儒家中庸的理念治理大纲,重视“怀柔远人、以德服人”。在大部分情况下,通常都是奉行着一保境安民为宗旨,那些频繁发起对外战争,开疆扩土的往往会被儒生们视为“穷兵黩武”之举,饱受非议。但到了元朝,这种局面却为之一变,从保守防御一百八十度大变脸,一跃成为让整个欧亚大陆都惶恐不安的“侵略者”。
蒙元帝国开国之初的几代皇帝,从成吉思汗一直到蒙哥、忽必烈,都有着极强的征服欲望,和永不满足的扩张野心,凡是人类足迹所能到达之处,他们都跃跃欲试想把其占为己有。永不停歇的战斗与远征,仿佛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整个大元帝国仿佛变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战争机器,又像一股不可阻遏的铁流,所处之处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无论哪个国家的军队,无论其是骑兵步兵,无论他们是长于野战冲锋还是结阵对垒,不论他们的战术风格与特点有多独特,在蒙元骑兵的马刀和箭雨之下,几乎没有哪支军队能够逃脱覆灭的命运。据粗略统计,元朝建立过程中,一口气击灭欧亚大陆40多个国家,简直是战无不胜的节奏,称之为当时的世界最强军团也毫不为过。
元朝骑兵之所以能保持难以置信的高胜率,与其先进的战术风格密不可分。元朝骑兵的主要作战特点有三个,一是依靠充足的马匹资源建立起强大的骑兵,行动极为迅速,所谓“兵贵神速”,无论是进攻撤退还是迂回包抄、长途奔袭,其速度已经足以让当时的任何国家军队都难以望其项背。二是元朝骑兵精于运动战,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往往让对手很难摸清其套路。三是元朝军队注重大型机械武器的引进与应用,如抛石机、襄阳炮等,都在军中迅速普及,使得其攻坚能力也极为强悍。
然而世事无绝对,元朝大军也并非天下通吃。有一个亚洲国家,连凶悍善战的蒙元勇士都不敢踏进一步,这个国家就是南亚的印度。元太祖十四年,成吉思汗亲自带领大军,发起击灭花拉子模之战。经过长达两年的激烈战争,成吉思汗经过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攻克花剌子模国都玉龙赤杰,取得了最终胜利。
但令成吉思汗心有不甘的是,花剌子模末代国王扎兰丁,却杀出重围,逃奔遥远的印度。成吉思汗为了斩草除根,防止扎兰丁卷土重来,决定继续出兵追击,捎带着也把印度灭掉。但到了印度国境边,蒙元大军却突然掉头而去,没敢踏入印度一步。
《元史》记载,成吉思汗退兵原因是因为看到一头“神兽”甪端,丞相耶律楚材趁机劝谏,“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现代科学证实,这种所谓“神兽”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撤军另有原因。
最关键的因素,是当时正值七八月间,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正值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季节,热浪滚滚,酷热难耐,时至今日,印度每年夏天都有中暑而死的很多报道,可见温度之高。来自北方漠北草原的蒙元将士,习惯了寒凉气候,根本无法适应在印度的酷暑中长途行军作战。而且此时印度也已进入雨季,连绵大雨动不动持续十天半月,给蒙元军的作战行军都带来难以克服的极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蒙元大军如果一意孤行进入印度,后果不堪设想,只怕将会匹马不还。因此元朝立国期间,从始至终都未敢进入印度一步。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