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 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时间:2020-08-20 11:27:50 作者:清风明月逍遥客 来源:本站整理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亮来说,空城计在他身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寓意下面就来简单讲讲。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 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空城计出处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在群雄逐鹿过程中,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得益于《三国志》等史籍的传述和《三国演义》等小说的敷演,蜀汉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丞相诸葛亮于西城“弹琴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 比之于其他计谋,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经过坊间传说、艺人传播到文人创作的长期过滤、加工, 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故事最早源于东晋王隐《蜀记》所载郭冲“条亮五事”之三 (史称“郭冲三事”) 。郭冲是西晋金城 (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南岸) 人,大概是诸葛亮的早期崇拜者之一。他不满意时人关于诸葛亮不自量力、以弱扰强、劳民伤财的议论,于是讲了5个故事说明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和高风亮节,其中第三个就是“空城计”。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 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大意是说:诸葛亮屯于阳平关 (今陕西勉县西老城) , ,遣魏延率大军东下,只留万余人守城,孰料魏大将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猝至,诸葛亮虽知寡难敌众,仍“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司马懿疑有伏兵,于是引军退去。在这里,诸葛亮充满智慧、临危不惧的形象跃然纸上。

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的第一主角,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用24卷写了自汉灵帝建宁元年 (168年)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 113年的故事, 诸葛亮活动的28年就用了14卷的篇幅;现在通行本120回《三国演义》, 有53回描写诸葛亮, 有36回回目中用了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军师、 (汉) 丞相、武乡侯、武侯等称谓。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 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空城计的意义

但是, 这样一个重要角色, 却在第一次北伐时因错用马谡为主帅而导致全线溃败, 事实上已经注定此后历时8年苦心经营的北伐曹魏的失败。但是, 如何在不违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为诸葛亮减轻责任, 使其亦神亦仙的形象不坍塌, 莫过于使其妥为善后, 化险为夷。于是, 将赵云、王平“空城计”的胆略赋予诸葛亮, 并弱化王平在街亭之战中“收合诸营遗迸”的作用, 让诸葛亮在危急关头摆设“空城计”, 吓退敌人。所以, “罗贯中设计这段故事, 意在为街亭之战的失败, 从诸葛亮方面回护其责任。”从小说创造艺术出发, “空城计”的桂冠必须戴在诸葛亮头上。

诸葛亮“空城计”的形成和流传顺应了社会需要。诸葛亮生前的崇高地位和不朽业绩, 在其死后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怀念及肯定。他死后, “百姓巷祭, 戎夷野祀”裴注引《襄阳记》, 蜀人甚至推恩至其后人。至西晋时, “梁、益之民, 咨述亮者, 言犹在耳, 虽《甘棠》之咏召公, 郑人之歌子产, 无以远譬也”《诸葛亮传》, 这也是郭冲讲述或王隐编造诸葛亮“空城计”的社会背景。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 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到了“武侯死殆五百载”的唐代, “梁、汉之民, 歌道遗烈, 庙而祀者如在”。直到陆游在南郑从戎的南宋, 看到的依然是:“汉中之民, 当春月, 男女行哭, 首戴白楮币, 上诸葛公墓, 其哭皆甚哀。”从隋唐至元明, 诗词、散曲、笔记、平话、杂剧都有歌赞刘蜀、颂扬诸葛亮的, 在这种社会惯性下产生的《三国演义》, 将有历史影子的“空城计”记在诸葛亮名下, 既顺理成章, 也顺应了民众意愿。

将“空城计”加于诸葛亮之身, 强化了他智慧化身的形象。追求善良仁厚和忠诚坚韧, 是社会的普遍愿望, 而三国时的蜀汉君臣, 恰恰具有这方面的某些特点。像“途巷中小儿……听说古语, 至说三国事, 闻刘玄德败,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一样, 只有将“空城计”这种大智大勇的故事记在诸葛亮名下, 社会才能接受, 故事也才能流传。今天, 京剧、晋剧、徽剧、秦腔等剧种都还有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剧目, 而这个“空城计”故事的广为流传, 几乎使其他“空城计”湮没无闻。

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上一篇: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下一篇:三国二十四名将魏蜀吴各占继几人?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