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而很多人人认为,清朝皇帝十几个,每一个都不是昏君,但既然如此,为什么最终清朝还是灭亡了?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和清朝的皇帝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清朝既然没有一个皇帝是昏君,为何最终还是沦落到了灭亡的地步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陈天华
对于中国封建时期的朝局,人们总会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感慨,除此之外,每一个朝代都是经历过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而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原因,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也是如此。
后人在总结这些朝代灭亡原因中,很多都源自于末代帝王的昏庸无度,无心朝政且贪图享乐之时慢慢地掏空了整个国家的根本,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足以颠覆当时统治者的王权地位,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清朝的灭亡,换言之,清朝末年的腐朽不堪的确有目共睹,可使得大清王朝最终没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是时代趋势下的大清“气数已尽”造成。
所以,要说清朝的最终覆灭原因,还是应该结合着时代趋势与特点从最理性的角度来综合考量,而不是一提到封建王朝的灭亡就惯性地认为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
要说大清王朝是家教最严格的家族,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要知道,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极为注重统治阶层后代的培养,尤其在雍正帝之后,尚书房对于皇子的教育更是尤为地受到重视。
而对于每年假期仅仅不到十天的皇子们来讲,即便是天资平庸的一类,能够在皇家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之下,想要做到读书识字以及通晓事理都是没问题的,而更多的治国之道也会在软磨硬泡下逐步建立理念。所以说,皇子们经历了长时间高质量的文化熏陶,想要成为昏庸无度的人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清朝对于后代的培养这一方面是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所以,哪怕是皇子日后成为王权继承人,从小建立起来的良好素养也注定他们成为昏庸帝王的可能性相当低,最不济也只能是对于政治没有太多远见的帝王,昏庸无度甚至骄奢淫逸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想而知,没有了帝王的骄奢淫逸,清朝至少直到最后灭亡之前,在位的帝王还是会对挽回国运做出努力的,只是所做的努力成效越发的不足而已。
现代人承认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至高瑰宝本无可厚非,而长久以来,儒家思想对于古老中国的稳定发展也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儒家思想在很多层面上的确也限制了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的思想发展,长久存在的森严等级思想与男女尊卑有别等等思想注定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越发畸形。
所以,时间来到清朝,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种种弊端在这个朝代已经是越发地突显起来,而当时的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度的发展更是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其实,就拿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来说,以其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国家也都是从封建时期逐渐转型到新的政体形式从而实现逐步强大的,而大清王朝却没有西方国家的好福气,造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长久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全体清朝人的固步自封。
而清朝末期的世界局势还处于各国之间弱肉强食的野蛮状态,可想而知,西方列强更多的不会是想要去帮扶弱势清朝的崛起,相反,各类无情的打压与攻击只会让清朝统治者的政权地位越发地摇摇欲坠。
如同开篇陈天华对于天下安定的精辟解释,一个国家的民众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国家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发展下去,在很多西方人对于大清末年的民众生活状态评价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思想尚未启蒙之时民众的愚昧,可当西方列强敲开了大清国门,类似于梁启超、孙中山一类的思想启蒙者逐渐涌现出来,而大清末年的政治氛围已经无法满足这类人的思想诉求。
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是内力加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大清灭亡内部最重要的助推就是这些受到西方思想启蒙的仁人义士,所以,他们促使的大清覆灭并不完全出于这些人对于大清王朝的不满,相反,先进的政治形式终将替代落后的统治思想在当时才是不争的事实。
小结:有人曾提出过这样的论调:封建王朝的帝王身处权力核心,他们的本分就是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完全运用在国家治理上,相反,哪怕不曾骄奢淫逸只是能力平庸的帝王登上皇位都是一种罪过。而这样的论调更多的适用于封建稳定时期,对于清朝这样身处封建统治在中国大势已去的朝代来讲,无论统治者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所以,清朝的最后灭亡真实原因并非帝王的昏庸无度,而真的是时代趋势下注定清王朝的“气数已尽”!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