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君主这个群体,在历史上人数可以说也是不在少数的,任何一个朝代最后都会有一个末代君主,而他们的结局大多数都并不好,毕竟在朝代最后了,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朝代的攻击的目标。然而在汉末三国时期,总共有四位末代君主,他们的结局总体来说都还是不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三国演义》这部书诞生以来,三国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流传天下。
三国这段时期是指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直到西晋建立,一统天下为止。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可能是由于篇幅的局限,并没有交代魏蜀吴三国末代君主的结局。今天就说一说魏蜀吴三国末代君主的结局。
三国之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蜀国的末代君主刘禅,在选择投降之后,被安置在洛阳。刘禅的晚年生活的还不错,可谓衣食无忧,所以才有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最后刘禅在晋武帝泰始七年,病死洛阳。
三国之中,第二个灭亡的是魏国。魏国的末代君主是曹奂,是司马昭一手扶植的傀儡,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被迫禅让给司马炎。其实严格来说,曹奂并不是魏国的末代君主,而应该是他之前的曹髦。曹髦不满意司马昭专权,所以才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可惜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而曹奂,也算平安的度过了一生,最终在晋惠帝太安元年,病死在邺城。
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吴国。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晋朝之后,也被安置在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倒是有一件趣事。
晋武帝接见孙皓,赐他座位,对他说道“朕为你准备这个座位,已经好几年了”。孙皓回答道:“臣在南方,也为陛下准备了这样的座位。”
这时候旁边有一个大臣贾充,就是帮晋武帝篡位夺权的贾充,想要讽刺孙皓,对他说道:“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剥人的面皮,请问这种刑法适用于于什么人?”孙皓回答:“凡是那种敢篡权夺位的臣子,以及奸邪不忠的人,我就给他上这种刑罚。”
贾充听了之后,整戳到他的痛处,心里发虚,掉头走了。最终晋武帝封孙皓为归命侯,在晋太康二年,病死洛阳。
所谓“曲终人散”,这几位三国的末代君主,在三国灭亡之后,居然能平安告终,也算是一个奇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汉(史称“蜀汉”,刘备便是汉昭烈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乱世,在这乱世之中原本统一思想的政权被一分为三,天下被划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不过俗话说得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争斗不休,但是最终却没有争出一个谁胜谁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天下最终在司马家手里得到了统一。
这个乱世最终被司马家族的司马炎统一,不过在司马炎统一之后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对待三国的末代皇帝。
实际上尽管魏国看起来实力最强,但是在高平陵政变之后魏国的皇帝就无异于是傀儡皇帝,作为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其结局也让人出乎意料。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以为司马炎会对曹奂刀剑相向,但实际上司马炎将曹奂封为陈留王并将其宫室安排在邺城,食邑万户。而对于蜀汉的末代君主而言其结局也让他说出了“乐不思蜀”,刘禅的投降最终使他换来了苟活并被封为安乐公,有食俸无实权。最后一位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在东吴灭亡时他选择了投降,投降后的孙皓也同样被押至西晋都城洛阳,最终在洛阳四年后病逝。
从这三位末代皇帝的结局来看他们算得上是都得到了善终,可以看的出来司马炎虽然称帝但是对这三位皇帝的处决还是非常仁慈的!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三位末代皇帝都没了实权,对司马炎造成不了什么实际的伤害,若是司马炎还狠心将他们杀害,难保会落下一个残暴的骂名,所以说司马炎此举也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