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人是秦始皇,但这也是因为有前人为秦始皇开路,历史上真正为秦国创造出攻灭六国可能性的人其实是秦昭襄王嬴稷。长平一战决定秦赵两国此后国运,结果赵国壮年男子基本都死于这场战事,此后再也无国能阻挡秦国一统的步伐。至于为何秦昭襄王没有统一天下,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白起的死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不过就算白起不死,秦昭襄王也难以提前完成一统,除非他能再多活十几年。
公元前260年,秦国、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结束,秦军主将白起不仅杀死了赵军主将赵括,还下令坑杀了40万赵军。此战是战国后期重要的转折点,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可是许多人不解,既然秦国当时的实力已经独步天下,秦昭襄王为何没有统一天下,而是拖延了几十年的时间?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国力也受到损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其二,秦国国内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内讧,一些贤臣名将因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秦军虽然是长平之战的胜利者,也付出二十万人的代价,咱们具体说说第二个原因。
其实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政坛分成两派,其中主战派以武安君白起为首,他极力主张趁着赵国元气大伤的机会,直接攻打邯郸,灭掉赵国。在占领长平后,白起兵分两路,“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同时,白起派卫先生返回咸阳,向秦昭襄王请求增加军粮,为进军邯郸做准备。
此时,韩国、赵国已经慌了神,赶紧派苏秦的弟弟苏代作为使者,用重金去游说秦国的相国范雎。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远交近攻的策略正是由他提出的。苏代对范雎说:“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接着又说赵国灭亡后,对秦国没什么好处,“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
最后,苏代向建议范雎不要灭掉赵国,这样武安君白起的战功就不会威胁到您的地位,而且秦国还能得到赵国割让的土地。在苏代的游说下,范雎向秦昭襄王提议停战,他的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与赵国议和,“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白起听说这件事后,非常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然而议和达成后,赵国并没有割地,反而与其他五国结好,整军备战。秦昭襄王非常生气,于是决定出兵惩罚赵国,“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由于王陵作战不利,秦昭襄王想让白起出战,白起却认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几次下令让白起出战,都遭到了白起的拒绝,理由是身体有病,“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经过数个月的作战,秦军不仅没能攻下邯郸,反而陷入被动,“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秦昭襄王在震怒之下,免去了白起的官职,还将其赐死。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任用范雎推荐的郑安平为将,结果郑安平“以兵二万人降赵”。自此之后,范雎也感到不安,于是推荐蔡泽接替自己做相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由于爆发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导致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死,他后面两位继任者在位时间很短,所以统一天下的重任就落到了秦始皇的身上。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