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其实尽管各路诸侯国之间产生了很多的战争,而且长期以来周天子都被人忽略了,但周天子毕竟还是存在的,周朝还没有完全灭亡,但周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小,逐渐的已经没有能力去管控其他的诸侯国了。而周天子的势力地位彻底没落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五国相王的发生,那五国相王究竟是哪五国,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
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吴国、越国僭越称王。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
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五国相王最初是魏惠王时期,秦国打败魏国收服河西之地,而当时齐魏经过桂陵、马陵两场战争。魏国昔日权威也已经不再,秦国也经过商鞅变法开始报复魏国。魏惠王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魏、齐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它们的自称为王,却不被中原诸侯承认。但是楚国一看自己的优势不在了,所以就攻打齐国,希望齐国取消王号,但是失败了。之后没过多久,秦国秦惠王称王,这就为五国相王打了基础。
当时三晋本一家,魏国就撺掇着韩国、赵国称王,而且之后的公孙衍提出了五国相王。魏惠王也就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个时候战国七雄已经全部称王。
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在春秋时就开始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而五国相王却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直到战国时,这五国还在率诸侯朝周天子,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当诸侯霸主的打算。五国相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实力上,而且在名号上从此也就与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也就随之消失。
对于五国相王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五国相王后,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基本上都僭越称王,这意味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注意,这里面是“彻底”,而不是削弱。在此之前,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僭越称王,只能说是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彼时,齐国、晋国、秦国、燕国等大国都没有选择僭越称王,并且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也即在名义上,周王室还是大部分诸侯国的天子。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严重破坏,也即卿大夫主要掌握大权,就可以篡夺一个诸侯国的君主之位。对此,周王室只能默认接受,并且还要册封这些诸侯国,给予他们正式诸侯国的身份。不过,正是因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需要周王室的认可,说明周王室还是具有一定权威的。
不过,经过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因为大家完全不用顾忌周天子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将东周王室当成空气了。另一方面,五国相王的发生,为东周王室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在此之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需要周王室的认可,这说明周王室还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者说在天下诸侯中具有一定的威望。可是,在五国相王之后,不仅战国七雄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连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都僭越称王,这让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早在春秋时期,一些大国就完全具有消灭周王室的实力,只是因为担心遭到天下讨伐,所以没有吞并周王室。
但是,在五国相王之后,周王室因为没有权威和号召力,自然也就失去了护身符,如同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当群雄逐鹿的时候,汉献帝还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可是,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后,汉献帝的退位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了。回到周王室来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赧王病死。七年后,东周国被秦国消灭,也即在战国后期,秦国彻底消灭了东周王室,促使其在秦灭六国之前就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在周王室被消灭之后,秦国可以更加专心于消灭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齐国等山东六国了。
下拉更新...